國際視野 〉新創人才搖籃-新加坡國立大學/從傳統破框,培養國際級企業家
2024-7-01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位居東南亞樞紐的新加坡,一向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而新加坡國立大學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承襲了諸多歷史特色。

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立於一九〇五年,前身原是一所殖民地醫學學校,歷經多次改革與擴展後,逐步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積極推動創新和全球化,不僅是新加坡學術之最,更是世界頂尖學府。

在國際各大學排名榜單上,新加坡國立大學名列前茅。根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二〇二四年五月公布的排名,繼二〇二三年在亞洲大學排名高居第三名後,新加坡國立大學二〇二四年再度蟬聯第三名,僅次於北京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此外,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的世界大學排名榜單上,新加坡國立大學也是連續兩年位居第十九名,顯示其長年耕耘的豐碩成果。

海外學院與創新創業

新加坡國立大學前任校長陳祝全(Tan Chorh Chuan)曾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撰文,提出四個促進新加坡國立大學成長的根基,包括:敏捷和魄力、招募並培育頂尖人才、創新與特色、遍布全球的國際夥伴。

過去,新加坡國立大學長年隸屬於政府公部門,做起事來比較受侷限,難以發揮「創新與特色」,甚至連「招募與培育頂尖人才」也有些綁手綁腳。但到了千禧年,新加坡國立大學開始革新,一改過去以年資為薪酬調整憑據的人事制度,轉為看重實質工作表現的評估方式,開始對人才產生吸引力,也有了留才的空間。

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永財(Tan Eng Chye)指出,相較於其他國家,新加坡沒有太多先天資源或優勢,最大的資源其實就是人才,因此國內非常重視教育,「新加坡國立大學更能脫穎而出的關鍵是本校培育創業人才,建立創業生態系統,」陳永財說,「近幾年,各國高等教育皆開始重視培養學校的創業人才,本校在多年前即開始培育創業人才。」

新加坡國立大學培育創業人才的最大成果,就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海外學院」(NUS Overseas Colleges, NOC)。海外學院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發起的創新實驗性計畫,讓學生前往海外的「新創企業」實習,汲取創業經驗,實習期最長可以達到一年,並且同時在當地的大學持續上課。

海外學院的成立,讓學生們有了更多在新創企業的實戰經驗,且有世界各國不同的文化、組織類型供選擇。多年下來,海外學院不斷開花結果,著名的線上代購服務公司honestbee、電子商務網站SHOPBACK、拍賣平臺carousell等新加坡新創公司,皆是從此計畫誕生。

二〇〇一年,新加坡國立大學率先和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簽訂合作備忘錄,開啟海外學院的創新模式,當時首批共有十四位學生前往矽谷。截至二〇二四年為止,海外學院每一年都納入新的海外分部,至今全球已有超過二十間分部,不同地區的海外學院提供學生不同產業類型的實習體驗。

例如:二〇一六年新增的海外學院位於德國慕尼黑、瑞士洛桑,這兩座具有深度技術(deep tech)背景的城市,學生若想要申請,資格聚焦在具有進階科技知識的研究生,因此第一批僅有六位學生得到實習機會;二〇一八年,海外學院新增了加拿大多倫多、印尼、越南三個據點,海外學院的特色也增加了農業科技、社會企業、電子商務領域,提供學生前往當地進行為期大約三個月的實習。

到了二〇二四年,海外學院一口氣加入了美國聖地牙哥、美國芝加哥、中國重慶、菲律賓、馬來西亞五間分部,二〇二五年預計還會將英國倫敦納入版圖,讓海外的創業實習能有更多不同選擇。

和一般實習機會最大的不同,就是海外學院並沒有那麼重視學生「做事情」的能力,而是看重能否成為一位「企業家」。這個體會,來自越南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阮文平(Nguyen Van Binh)很有感觸,他於二〇二三年前往巴黎實習,之前曾歷經兩次申請失敗。

阮文平在巴黎一間科學事實查核公司(fact-checking)「Science Feedback」擔任數據科學實習生,主要職責是建立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模型。除此之外,他在實習期間也接觸了專業技術以外的領域,像是擔任專案負責人(project owner),完整體驗創業所需各種面向的技能。

「來到巴黎之前,我不喜歡那些自稱企業家的人們。或許是因為那時我還沒遇到『真正的』企業家,」阮文平反思,「如果你認為自己不適合創業,或許是因為你還沒勇敢踏出重要的那一步。」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

新加坡身為城市國家,在政策規劃、治理經營上有不少特殊之處,成為許多國家借鏡的對象。而新加坡國立大學長年隸屬於政府公部門,在公共行政、公共政策等領域享有聲譽,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成立於一九九二年,前身為新加坡國立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公共政策學院「甘迺迪政府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 HKS)共同創辦的公共政策碩士課程。二〇〇四年時,為了紀念前總理李光耀,故採用其名,正式命名為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

長年以來,不只多所我國大學與其建立交流合作,甚至也有政府單位選送優秀人才前往進修,例如前民眾黨立委蔡壁如,就曾在二〇二三年前往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進修公共政策、企業ESG、淨零路徑等課程。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學制共有五種,分別是公共行政碩士學位(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PA)、公共政策碩士學位(Master of Public Policy, MPP)、國際事務碩士學位(Master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MIA)、以中文授課的公共行政與管理碩士學位(Master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MPAM),以及公共政策博士學位(PhD Public Policy)。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一大特色,是超高比例的國際學生,約有高達八〇%的學生為國際學生,來自超過八十個國家,橫跨歐洲、亞洲、非洲及美洲等大陸。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陳祝全以比喻的方式,巧妙地描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做為一位業餘畫家,當他開始作畫時,通常不會對於成品的樣貌有太多既定的想像,「更有可能的結果是,當我完成了其中一部分的畫作時,對於下一個部分的畫作有了新的想像,」陳祝全強調應變與調適的能力,「一步接著一步,循序漸進地完成這幅畫作。」

從過去隸屬於公部門、受框架所侷限,到如今不斷開拓創新高教的道路,新加坡國立大學最終會通往何方?目前仍不確定,但靠著一步一腳印與不斷調整適應,影響力的倍增,也許就在不遠處。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009238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