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 〉國際CEO搖籃:印度理工學院-一所用實務成績說話的大學
2020-3-04

IBM第10任執行長克里希納(Arvind Krishna)2020年4月將走馬上任。他出生在印度,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校區,隨後在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取得電機博士學位。

這是繼Google執行長桑德爾.皮蔡(Sundar Pichai)、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之後,又一個傑出的印度人,出任世界Top 10 的科技公司CEO。其中Google的皮蔡和IBM克里希納,都是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 IIT)。使得這所比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更難錄取的大學,再度受到矚目。

印度理工學院是以麻省理工學院為藍本,卻在印度的國家資源、環境、條件都遠遠不如美國的情況下,創造一個如同高教神話的成果。這個號稱「科學皇冠上的瑰寶」、成立時間不到麻省理工學院一半的印度理工學院,究竟做對了什麼?可以成為培育傑出科技CEO的搖籃,並且值得臺灣高教借鏡。

世界最難考進的大學

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基於國家發展和進步的需要,聚集企業家成立大學委員會,規劃創辦印度理工學院,並且享有更多自主的權力。

其中「獨立招生制度」,讓學校自行組織入學考試。讓印度理工學院可以在13億人口中,如同使用網眼最密的篩子一樣,找到最頂尖的學生。也由於創校以來試題皆未重複,每年約30萬人的應考生,只招進5,000人,錄取率只有1.67%。

這些應考學生均須通過專為印度理工學院設立的「聯合入學考試(JEE)」,並只檢測數學、物理和化學三科,學校也分別為每一科設置合格分數,只要是有一科不及格就立即淘汰。即使通過這一道關卡,應考學生還要面對長達五天、多場的面試,加上2007年起,聯合入學考試新制規定每一位學生一生最多只能報考兩次,讓出自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們更具卓越代表性。

同時在印度,教育也是窮人翻身的機會。即使是所得有限的女傭、司機,很多還是寧可節衣縮食也要送孩子進私立學校。例如一位國立尼赫魯大學的學生,擔任家教一小時的工讀所得,可以抵母親、祖母擔任女傭一天的所得。這讓許多人拼命想要靠教育翻轉未來,大大有利於印度高教人才的發展。

圖片提供:印度理工學院網站

重實務的教學理念

但印度理工學院的成功,絕對不僅於先天的發展優勢。務實的教育政策和目標,才是印度理工學院得以培育傑出人才的關鍵。

在課程設計中,不同於歐美強調的專業與通識並行的全人教育,印度理工學院各分校更專精於工程學和理工的基礎教育,並且重視互動中的邏輯分析與解題能力。當老師出題考試,即使沒有解出答案,只要思維、邏輯和方法正確,甚至有創意,一樣可以取得高分,目的在訓練他們「解決最刁鑽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很多人解讀,為何印度可以培育許多傑出科技CEO原因。

重實務的硬派實力,加上流利的英語能力,讓許多跨國企業和印度大型公司,每年畢業季前都會直接進駐學校進行校園徵才,包括Google、Facebook、IBM…等等矽谷大物,一步步促使學生進入印度理工成為邁向世界頂端的途徑。

開創知識共享與共贏

只是相對於許多先進國家,印度資源還是稀缺。因此印度理工學院在進入2000年後的戰略規劃就清楚指出,面臨高等教育的激烈競爭,必須不斷加強與政府、企業和其他組織的合作。這也是印度理工學院各個分校的共同基調。

印度理工學院主要是以贊助研究(Sponsored Research)形式進行合作,而且經費年年都有明顯的成長。以企業而言,印度理工學院會主動出擊並成立基金會,推動學校和企業合作,包括議題設定、企業諮詢、人才培育,並且將知識和研究成果提供企業,然後校企共享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形成一個利益循環體系,進而大幅提升校企合作的意願和成效。

另一方面,校友經營也是印度理工學院提昇國際能見度,以及實際取得諸多資源的重要策略。Google的皮蔡和IBM克里希納的成就,使得世界的目光很難從印度理工學院移開;但實際上,許多在外揚名立萬傑出校友的鉅額捐款和回饋,才是印度理工學院最為珍貴的資源。形成一個校友以學校為榮、學校也以校友為榮的良性循環。

成為印度的國家驕傲

印度理工學院也沒有遺忘,協助國家發展和進步的使命,所以同樣積極承接和政府的合作。包括孟買分校之於航空發展、坎普爾分校之於地震工程等。

在國際合作更不遺餘力,積極和所有世界頂尖大學合作,不但建立學術、師生交流等機制,並且實際進行科研項目合作。一方面能夠緊跟世界先進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大大開拓印度理工學院的國際視野和能見度。

不在印度,很難體會印度有形資源的匱乏,以及無形資源的巨大,但是印度和許多人想得卻不一樣。包括印度理工學院在內的這些匯聚所有頂尖腦力的校園,不管校方和學生,都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企圖心、成就動機和執行力,突破印度給人諸多負面的刻板印象,讓世界得以看見印度高教的光芒。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252217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