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明志科技大學-從創意到商品,引領創業實踐之路
2025-4-01
文/陳筱君 攝影/汪忠信

千禧年前後,一股全新的滑板車浪潮從日本和美國洛杉磯興起,迅速席捲全世界。這種以飛機鋁為主要材質的滑板車,成為許多人近距離通勤的交通工具,也是酷炫的兒童玩具、青少年炫技的道具。明志科技大學機械學系第十屆畢業校友陳維彬嗅到其中商機,四十歲出頭時毅然赴美創業,與發明人蔡水德和另一位夥伴Carlton Calvin共同創立Razor USA,至今仍然是滑板車的世界龍頭大廠,掌握多項相關技術專利發明。

就在農曆蛇年新春假期結束後的第一週,陳維彬受邀回到母校,不僅捐贈三百萬元鼓勵簡順億、陳延禎、洪偉文與黃裕清等四位老師創新產品製作,並以業界角度分享經驗,一場「海內外創業的起心動念與具體實現」的演講,道盡中年飛到異鄉創業的甘苦。研究發展處研發長陳勝吉深受啟發,「當初陳維彬手中握有產品,正在尋找創業夥伴,突然接獲來自美國的訂單,研判相當有機會打開這個廣大的市場,稍微思考一下就勇敢向前衝了,」這種審時度勢後的果決,使得企業發展日益壯大,更是明志科技大學希望透過創新、創意、創業教育培養出的學生特質之一,「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就是為學生重新打造創業創新思維、了解商業模式設計、強化創新創業的性格。」

全校必修「設計思考」,跨領域協作激發創新潛能

正因如此,明志科技大學從一〇六學年度起,將「設計思考」列為大一必修課,「這是一門一學分的必修課,會將三個學院、各科系學生打散分組,在學期中分梯次、利用週末兩天各九個小時上完,」陳勝吉研發長表示,之所以將「設計思考」安排在大一,目的是幫學生順利串接「創意整合學分學程」及「跨領域學分學程」,同時結合大三實習課程及大四設計實作專題,「這門課以創業實踐學分學程為主軸,採用工作坊、分組方式進行,每年都會結合SDGs及ESG永續發展的問題意識(PBL)導向設立主題,例如二〇二四年以『水資源』為題,讓小組成員從問題同理出發,透過跨域團隊合作,實作設計思考4D模式,導出最小可行產品(MVP)。」

近年來,部分參與「大專校院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計畫」(以下簡稱創創計畫)實戰平臺的團隊,正是從「設計思考」課程的團隊中形成,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將自己的想法轉化為具有發展潛力的服務與產品,「這些團隊從實作、試驗與競賽中得到反饋再修正的過程,逐步養成學生洞察社會視野的能力,而永續發展導向的設計思考實踐,正好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業家精神、市場洞察力、跨域合作,以及勇於挑戰、不怕失敗的能力。」

堅持才能讓創意變成商品

有了這樣的基礎,明志科技大學的師生團隊,較容易將創意透過產學合作進行技術開發,逐步發展至技術成熟、轉化產品,再透過新創育成、設立衍生公司以商品型態落地。例如:從智慧醫療中心衍生的眾志公司,採用高保濕材料,搭配遠紅外線強化人體穴位熱能趨入及深層細胞活化,製作濕熱敷背心,再透過台塑生醫販售,便是最佳實例。然而,這個過程說來輕鬆,要堅持到最後卻不簡單。

負責創創計畫執行的研究發展處產學合作發展中心主任馮奎智表示,部分老師對於「創業」顯得陌生,學生就更加懵懂,「雖然我們會以師生共學的方式為老師賦能,但是學校畢竟不是企業,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持續營造創業氛圍確實是一大挑戰。」

再者,學生課業或論文的壓力繁重,而紛至沓來的創業挑戰往往超乎預期,這使得他們很容易就放棄創業。馮奎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在大學時期就獲得萌芽計畫補助的博士生,從入學時的滿腔熱血,到後來才知道工程技術只是創業的一環,進入募資與企業經營階段後,業師關心的商業模式、市場規劃等重要問題,自己的想法不是過於簡單就是完全答不上來,最終才認知到自己對「創業」的理解和現實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不過,這一路的訓練,還是讓他收穫滿滿。

為了將創新技術轉化為實用的產出,明志科技大學預計以三十二億元預算興建產研大樓,並將十大研究中心之強大量能匯聚在這棟大樓內,鼓勵中心與產業成立共構研究中心及試量產基地,共同合作創新技術研發。陳勝吉研發長表示:「這裡將打破系所藩籬,每個中心將至少投入一億元培養跨域人才,藉此推進技術成熟度並催生衍生企業。」透過這座產研大樓,明志科技大樓邁向產學研發大學的藍圖也正式成形。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183308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