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宜蘭大學-來宜蘭的家:生活與學習的綠色大樹棚
2024-11-04

圖片提供:宜蘭大學

你聽過「宜蘭厝」嗎?這幾年,隨著永續節能、人因宜居和健康生活的綠建築風潮,經由政策孕育而生的「高雄厝」成為房市熱門關鍵字。然而,早在數百年前,居住宜蘭的原住民、漢移民等先民們,已經於興建住宅時融入在地生活智慧,在平原和林間以「紅磚、灰瓦、斜屋頂」打造兼具綠能概念的住宅。這些房屋直接就地取材,選用最簡約的清水模與木造建材工法,設計中保留建築與環境融合穿透感的廊簷、迴廊和天井,讓空氣可自然流通在相互之間。

在終年有雨、季風強勁的蘭陽平原,這樣的設計成就了「家」的印記。而正在規劃、設計中的宜蘭大學第三學生宿舍,正是保留了這樣的核心元素,融入「聚木成林,綠葉成蔭」概念,想建造新宿舍成為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大樹棚」。

蘊含人本精神的綠建築

「大學生活是人一輩子最精采、最豐富的一段記憶,我們希望打造新宿舍是學生在宜蘭的家,規劃初期即以『以人為本』出發,希望在滿足學生出外求學過程中住宿、學習與生活的需求,賦予建築生命,」宜蘭大學總務長王宜達表示,宿舍規劃之初,本於學校以農立校之始,且鄰近臺灣二大林場之一,羅東林場的歷史與地理環境特色,將它們融入宿舍設計中,同時將豐富的宜蘭在地元素融入整體設計,讓建築自然地與校園和蘭陽平原融為一體。

承接這項挑戰的是在宜蘭出生、長大的建築師陳彥儒和設計師鐘啟彰。初始的設計為一千床的學生宿舍,但在加入教育部「新宿舍計畫二.〇」之後,融入公共空間,增加整體及各樓層的使用多元性,宿舍床位減少了四成,降至六百床,「我們必須重新考慮綠色校園、蘭陽印象、多元共享空間,並預留家庭房,調整房間規劃。此外,學校特別辦理說明會,讓設計規劃團隊直接到現場跟學生溝通,聆聽他們的意見反饋。融合多方意見,的確是很大的挑戰。」

不過,陳彥儒認為住宿生的意見相當務實,他們的生活經驗,對整體設計產生了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宜蘭多雨,在他們的建議下,宿舍出入口改為具備避雨功能的半戶外空間;房間原先的雨遮也向外延伸了一.五公尺,改為陽臺設計,避免東北季風雨水直接潑打進入房間,而放晴時也可以曬衣,增加陽臺使用機能。計畫融合所有意見後,規劃於二〇二四年底完成設計圖審核,接續辦理發包、施工,並以二〇二七年九月入學的新生就能入住第三學生宿舍為目標推進;屆時宜蘭大學宿舍供給率將可從二七%提升至四〇%。

與時俱進,以開放、友善的態度管理宿舍

攤開宜蘭大學第三學生宿舍的設計圖,可以看到學校圍牆與臨接民宅幾乎零距離;因此,為塑造和諧寧靜整體社區環境,在設計時特別將緩衝區納入考量,以建築物退縮及開放式校園方式進行規劃,形塑大學城的社區氛圍;在節能方面,宿舍採用雙層牆體,除了隔熱之外,兼具隔音、控溫與防潮功能;整體建築設計也充分利用空間的穿透性,增加空氣流動感,可以降低空調使用機率。

學務長余思賢坦言,從減少床位到這些設計上的改變,未來的經營管理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但是時代不一樣了,宿舍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是學生下課後睡覺的地方,而是人與人互動的空間,因此我們在建築設計和管理制度規劃中,強調『友善』和『尊重』。例如在套房浴室採取無門檻設計、保留輪椅迴轉空間等形塑無障礙友善環境;同時尊重學生自我認定的生理性別,以同樓層或上下樓層為同一單元,採取不同性別者同層分區與不同性別者同層分房的方式規劃,創造性別友善、親子友善空間環境,就連環境友善都是我們考量的重點,」他指著宿舍預定地附近眾多原生喬木,表示在宿舍開發案之前,已與生態及森林學者討論過,如何以最友善的方式在現地規劃建案。

過去,學生宿舍就像部隊宿舍以睡覺休息為主,較不著重美學和多元生活空間的規劃。負責公共空間規劃的鐘啟彰表示,「成就理想中的自己,是大學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包括住宿環境,這將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化學反應。」

因此,穿越校園的圍牆,打破年級和科系的界線,讓宿舍的公共空間能兼具生活教育場域,將教室學習延伸到宿舍,為不同科系的學生、社區居民創造不期而遇的空間感,提供可輕鬆自然地交流場域,進而重新定義學生新宿舍公、私領域的功能性與價值,將可創造住宿生活的深刻歸屬感。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037895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