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致理科技大學-蔡郁焄 從策展出發,師生一起為地方說故事
2022-7-04

一群來自於致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部、資訊管理學系、應用英語學系等的老師們,為了翻轉高等教育現場,不分年紀、教學資歷,皆化身為虛心求教的學生。他們興致盎然地跟著專業策展人吳科毅的腳步,按部就班,以五場系列工作坊學習如何策劃一檔展覽,準備以創意教學結合教育部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帶領學生進行一系列「野柳潮」的教學及策展活動。

通識教育學部的林津羽老師表示,經過「重做學生」的訓練,自己才真正了解學生會遇到的困難有哪些。同樣教國文的老師徐偉軒及蘇佳文說得更直接,他們認為嶄新的策展方式是未來的趨勢,更是讓教學現場進步必要的作法。而這一切的開端,都來自於國文老師蔡郁焄提出之「以策展作為在地議題的發聲器—與在地連結的社會實踐通識課程設計、學習成效與建議」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策展」凸顯野柳發展困境

來到致理科技大學之前,蔡郁焄曾經於臺灣師範大學和世新大學開課,教的是她從碩士到博士班致力鑽研的漢學與易學,學生們的接受度高,反饋也在她的預期之內。然而,當她懷著滿腔教學熱忱進入從未接觸過的技職高教領域,學生對於大量講述的國學課程明顯興致缺缺,「他們的反應非常直接,對我造成很大的衝擊。」

重視學生反饋的蔡郁焄,決定將教學與自己的研究脫鉤,從帶著學生閱讀古文,轉向「故事創作」、「簡報表達」等應用語文。為了深化課程,她從一○六學年度開始配合「大學社會責任(USR)」學門領域開課,進一步將教學場域擴展至東北角的野柳,帶著學生以「為地方策展」的行動實踐,讓大眾看見野柳的發展困境,同時達到教學及回應地方需求的雙重目的

改變一生的通識課

如何強化僅有十八週的通識課程影響力,在兼顧實用性的前提之下,不會對學生造成過於沈重的課業負擔,又不致於成為聊備一格的營養學分,是每一位老師在通識中心開課面臨的最大挑戰。

透過「生命敘事與在地踏查」、「自己的展自己策—策展DIY」、「精準提問力—大學生完全養成」等課程的努力,蔡郁焄從每堂課的學生學習反饋,看到了改變通識教學的契機,「有好多人真的都很認真的在反思每一堂課堂上所理解的內容,不懂的地方也會打在上面,讓我對通識課又有另外一面的理解,雖然絕大多數的人是因為缺學分才進來的,但卻沒有因此而隨便看待,反之很多都非常的認真去討論課題、撰寫作業、仔細聆聽、大膽提問,這些都讓我覺得很意外也很驚訝!」

這些課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連結學生與在地議題,經由與地方居民的對話,啟動學生發掘議題的能力及使命感。蔡郁焄以兩位應用英文系學生規劃的「異鄉漁工小學堂—野柳篇」展區為例,「我們是引路人,帶學生到現場兩次,但是他們之後主動去了很多次,」她說。學生還找到印尼通譯協助跟漁工溝通,最後以木板搭成僅容一人進入的模擬船艙,呈現漁工在異鄉生活的刻苦。

另外,「很多學生藉由課程探索未來或尋找自己關心的議題。」蔡郁焄表示,這幾年都有學生因為通識課探索跨領域學門因此找到就業方向,「像是主修商務科技管理的學生畢業後走入策展業;企管系的畢業生發現自己對社會關懷和新聞工作抱有高度熱忱,也順利當上記者。」

教學實踐研究呼應教學現場需求

不斷精進、吸收新知的蔡郁焄積極參加各類工作坊、研討會,思考如何將課程與新興產業結合,「例如不懂網紅文化、Youtube頻道經營模式,就無法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課程。」

這些年下來,她陸續整理出超過五百頁的教學改善成果,並以此作為升等評鑑的依據。「教學實踐研究會為高教體制帶來本質的改變,因為解決升等的問題之後,大學老師就能回歸教學,改善過去重研究、輕教學的現象,」蔡郁焄做出結論。工生力軍體驗到生命是如此不可預期,當他們投入到老人社會工作時,更能夠以人為本,提供更有溫度的服務。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968723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