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一六年在苗栗外海立起第一支離岸風機,二○二一年八月底,在彰化外海開出全臺第二座風場,臺灣離岸風電產業的興起與發展也帶動相關海事人才需求。
今年六月畢業於高雄科技大學輪機系的陳芷薇,在大四時透過教育部產業學院計畫進入「輪機產業實務人才培育專班」,接受學校與企業雙導師制的扎實訓練,四年級下學期還在公司實習時,工作表現就備受新加坡籍主管肯定,獲得留用擔任管理師。目前,她負責離岸風電船舶船員管理派遣的重要工作。
縮短就業磨合期,提早確認志趣
聘僱陳芷薇的海德船舶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鍾聖強表示,從專班招募的學生,在學校輪機相關課程培育下,已經滿足國際海事組織(IMO)的STCW2010公約對海事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也大多對進入海事行業有心理準備與認知。再加上透過大四上學期的企業與職場認識及下學期的企業實習,專班學生相比一般管道晉用的員工更容易融入,對他們的表現滿意度也高。
高科大輪機系浦漢屏老師進一步指出,通過公約和交通部航港局制定的相關訓練課程,是專班招募的基本條件:「原則上,只要能夠順利升上大四的輪機系學生,都能符合資格。」不過,專班成立初衷在於與企業無縫接軌,所以初期會透過性向測驗、企業教育的成果測驗、企業內部深度參訪與見聞寫作、企業所需的職前證照考照安排等課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探索自己,深入了解海事工作,確認自己是否適合往這個領域發展。
「海事輪機工作需長期處於高溫、高噪音、高風險的工作環境,還得面對沒有休假的超時工作與寂寞航行的孤獨生活」,浦漢屏描述。所以他希望每個進入專班的學生,都對海事工作有高度認知與熱愛,才能堅持下去。
企業滿意度高,加強職能訓練
目前受過高科大「輪機產業實務人才培育專班」一年完整訓練的學生,被企業留用率高達八成,總計有二十四名學生透過這個管道,進入各大海事相關企業任職。
浦漢屏認為,關鍵在於學生已經透過每週一次的校內課程,和業界導師就公司文化與勤務特質充分溝通,最後才進入實習階段。「有冒險犯難精神的就會選遠洋海勤,而追求穩定生活卻仍然對海事領域有興趣的,就選擇近洋海勤或陸勤。」他說。有的企業甚至提供未來輪調的機會,讓學生的職涯發展更多元。
鍾聖強指出,專班培育出來的學生對於企業的忠誠度高,所以企業也相對願意投入較多資源,全方位參與專班培訓計畫。例如提供在校獎學金、陸勤入職獎金、海勤留任獎金等,同時以留任重要職務並提供海陸勤輪調的機會,讓他們在升遷和薪資上占有優勢。
等到正式成為員工後,企業也鼓勵帶職、帶薪進修,協助取得重要職位所需的證照等,吸引優秀人才投入。
透過科技大學開設專班訓練,學校課程設計可以更加靈活,避免學用落差;優秀學生在職涯發展上,也更能得心應手,達到學校、學生與企業三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