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熱潮下,「開放資料」已成為全球政府的施政共識。過去幾年,越來越多民間單位或學者,透過政府開放資料,挖掘新的商機或進行社會、經濟的實證研究,推動政府施政。
但是,在這些大數據資料庫未被開放前,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臺大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錦添所累積的研究論文,應該就是一個迷你版的「臺灣數據資料庫」。
曾有後進學者形容,「劉錦添的頭腦就像搜尋引擎,哪些公私立單位握有哪些數據?哪些數據可用、不可用?該如何搜尋?」問一問劉錦添通常能快速得到答案。
從數據挖掘因果關係,劉錦添研究的大數據橫跨教育、產業、貿易、健保、所得、勞動力、子女成就表現等。這些與常民生活相關的各種實證主題,讓原本被封存暗黑資料室的冰冷數字,透過統計分析立即鮮活起來,並成為國際學術圈注目的研究。
健保好,儲蓄率少?
例如,全民健保是全球公認CP 值相當高的社會福利政策,也是1990 年代以後全球唯一實施的健保制度,許多國際經濟學者均對臺灣全民健保充滿興趣,連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都曾譽這是全世界最好的健保。
劉錦添針對臺灣健保做出一系列具有獨特觀點的研究。譬如,健保對民眾消費與儲蓄行為之影響,劉錦添運用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資料進行分析,將享有公保的民眾設為控制組,其他未享有公保的民眾設為實驗組,發現實驗組在實施全民健保後,因不再擔心老年醫療花費,因而降低儲蓄,提高消費。
再者,臺灣實施全民健保對小孩健康有何影響?不僅發現具有正面效益,尤其臺灣鄉間小孩因擁有較便宜的醫療資源,因而得到更完善的醫療照護,健康獲得大幅提升,證明臺灣健保的社會價值。
其它研究還包括臺灣實施九年國教後,提升臺灣女性勞動參與率。另外,單胞胎或雙胞胎小孩,哪一種小孩的教育成就比較高?據劉錦添研究發現是單胞胎,因單胞胎在母體裡可獲得更充足營養,大腦發育更完全,雖然曾有人反駁這項研究,但劉錦添顛覆的思考與嚴謹的研究方法,依舊讓這篇研究登上國際傑出的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0 年的學術生涯,劉錦添一直在搜集、分析臺灣本土資料,經由他不斷努力與多方溝通,越來越多單位開始重視資料存檔,並願意對外開放更多元的大數據,不僅讓後進學者擁有更充足的資源來源,也幫助臺灣實證經濟研究成果更具國際影響力。
獨樹一格,讓老外眼睛一亮
過去,教育部頒發國家講座主持人或學術相關獎項得主,大多是從事經濟或計量理論之研究,極少數是實證研究。即便如此,劉錦添對實證研究依然樂此不疲,他微笑說:「因發掘新現象很有趣,還能帶給社會不同的啟發,相當有成就感。」除了個人志趣,劉錦添坦言,純實證的社會科學研究,想登上國際學術期刊並不容易,尤其臺灣的人口與市場相對小,實證研究更難引起全球共鳴,因此劉錦添獨樹一格,從國外學者感興趣的臺灣本土議題出發,透過嚴謹的資料搜集與數據分析法,做出一篇篇具有亮點,亦顛覆思考的臺灣實證經濟研究,反而得到國際學術高評價。
以數字來看,劉錦添共發表84 篇國際期刊與專書論文,39 篇中文期刊與專書,2003 年,被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研究機構「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NBE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提名為會員,許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是NBER 會員,至2017 年11 月為止,國際知名經濟研究網站RePEc(Research Paperin Economics)評比全球經濟學者論文,將劉錦添排名在全球前7%、亞洲則排名前3%。
一般人初見劉錦添,從外表看他是嚴肅的學者,但與他談話後,會發覺他就像個老頑童,總是不斷在觀察一般人未留意、意想不到的因果現象,有時他先發現數據,再去研究數據之間的關連;有時則先觀察到現象,再找出數據證明想法。
轉任臺大,研究大爆發
畢業於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之後取得公費留學到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攻讀經濟學博士,劉錦添起初的研究興趣偏重在貨幣與國際金融領域,後來跟隨教授,負責處理美國國民收支動態追蹤調查研究(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簡稱為PSID)資料後,劉錦添才發覺他更熱衷於應用個體計量領域。
取得博士學位後,劉錦添曾短暫到政大任教,再轉任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身處臺灣經濟研究重鎮,思考前瞻的劉錦添積極爭取跨國研究機會,與美國環境經濟智庫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共同合作,進行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並評估空氣污染改善的健康效益,逐步喚起臺灣、東亞國家對環境經濟的重視。
1991 年劉錦添獲邀至臺大經濟系任教,當時劉錦添已經升任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相當於大學教授資格,劉錦添陷入苦思:「要不要轉任臺大?」直到1992 年他才決定轉任,並非看重臺大的設備資源,「而是臺大擁有一流的學生,這些學生對我日後的學術成就貢獻良多,」劉錦添笑說。
自此後,劉錦添學術能量開始大爆發,其中兩個關鍵時間點影響了他一輩子。第一個時間點是1996 年,劉錦添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現為科技部)與美國Fulbright 基金會資助,在全球健康經濟學大師約瑟.紐荷斯(Joseph Newhouse)推薦下,到美國哈佛大學進行研究訪問,也與美國教授展開一系列合作。
第二個時間點是2001 年,劉錦添再度訪問美國,當時他以臺灣本土實證經濟的研究,引起美國學者Michael Grossman 興趣,不僅在2003 年將他提報為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會員,之後還有兩位美國經濟學者分別與劉錦添,共同向美國國科會、國家衛生研究院申請研究計畫。主題分別是九年國教、全民健保對臺灣小孩健康之影響,兩項研究結果皆發布在高質量的國際學術期刊上,也墊高劉錦添在健康經濟、應用個體經濟等實證研究的學術實力。
尋找下一個新主題
熱愛研究數據、開發臺灣本土資料庫,談起這一路的研究歷程有何困難?劉錦添重申:「資料搜集最困難。」早期臺灣並不重視資料搜集,即使近期漸漸立了資料庫,也因過於保守,不輕易開放,促使臺灣經濟學者都要辛苦地自己到處搜尋、建檔資料,劉錦添認為這還是他日後仍要不斷克服的難關。
長年投入實證經濟研究,走進劉錦添的研究室,滿牆書籍中,有多套歷史書最引人矚目,他尤其喜愛閱讀戰爭史與研究明朝歷史,他笑說,明朝是中國專制政府的大成,研讀明朝歷史常啟發他對於政府制度有不同的思考。
做社會學研究是一條漫長苦悶之路,劉錦添卻從不引以為苦,而他現在最佳放鬆方法就是每週日全心陪兩位小孫女吃午餐、玩遊戲、畫畫,往往一個下午就可以讓他立刻充滿元氣,再戰下一個研究議題。
面對新挑戰,劉錦添經過多年努力,終於說服財政部財稅中心開放資料,並與海關報關資料進行串接,未來劉錦添將以這些串接資料,全力進行臺灣產業與貿易供應鏈發展研究,他坦言過去政府資料未開放,「各界對於臺灣產業鏈脈絡、貿易依存度等議題多難以實地驗證。」如今掌握真實數據資料,劉錦添將更進一步對臺灣經濟發展做出實質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