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通訊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手機、平板電腦,到各種智慧載具,讓資訊透過無線傳輸輕易取得。決定這些信號接收品質好壞,需要一個關鍵技術—砷化鎵功率放大器,它背後的研發者來自臺灣,張懋中。2015年自美國返臺擔任國立交通大學校長至今。
返臺前,他在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擔任過教授、卓越講座教授、系主任,在美國學術界備受尊崇。這樣的背景,一般人通常會認為,張懋中肯定是當年留美畢業後,選擇待在海外發展的學人。但攤開張懋中的學歷,他卻沒喝過半滴「洋墨水」,從大學到博士班,一路在臺灣獲得滋養成長。
好奇心打開學習視野
他先後就讀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清華大學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班、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博士班,且是臺灣第十二位國家工學博士。(按:當時臺灣是國家博士制度,博士生都要先通過校內考選,再經過教育部口試才能被評選為博士。)
南投出生的張懋中,即使人生已歷經一番功成名就,骨子裡卻始終保有一股純樸性格,談起自己異於旁人的求學選擇,他瞇著眼笑說:「都有原因。」
到臺大念物理系,是因為張懋中很喜歡物理學探究未知的新奇;到清華念材料研究所,是因為在他畢業前夕,海外歸國學者開始預言,材料科學即將當道,於是張懋中就帶著這份好奇,來到剛在清大萌芽的材料科學研究所。
一個轉彎的選擇,真讓張懋中眼界大開。他記得念到固體熱力學時,完全領悟到材料科學的精髓所在。之後,張懋中選擇到交大念電子工程,這也是一段探險之旅,當時交大電子所剛成立,張懋中是第一屆博士生,雖然他不太確定可以學什麼,但因當時臺灣正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眼光深遠的張懋中心想:「物理加上材料,再加上電子,將可讓學習更完整。」
因應興趣,也順應潮流,張懋中豐富了自己的學習歷程,不僅一步步開啟他的學術新視野,也提升他的研究完整度、縝密度,這是他從事研究40年來,能夠發揮「1+1+1大於3」實力的基石。
「我幫你」三個字改變一生
1980年,張懋中服完兵役後,就在交大博士班指導教授陳茂傑鼓勵下,遠渡重洋到美國工作,他先進入洛杉磯加州大學研究微波電晶體相關領域的M/A-Com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之後又到洛克威爾科學中心(Rockwell Science Center)擔任研究員,開啟張懋中的黃金歲月。
在洛克威爾科學中心一待就是15年,張懋中主要做砷化鎵研究,當時他白天做中心指派的研究工作,晚上做自己喜歡的實驗。某天深夜,勤奮的張懋中與另一名研究員同時在實驗室裡洗刷實驗用品,對方向他提到正在進行的異質結電晶體研究,「工作多又難,一直做不完。」充滿熱情的張懋中便回說:「我可以利用晚上空閒時間幫你。」沒想到,一份善意創造出張懋中舉世聞名的研究。
一直以來,張懋中都不喜歡走別人走過的路,他剛到美國時,原本是做矽基微波電晶體研究,但太多人投入,他便再投入當時新材料的砷化鎵電晶體研究,結果砷化鎵電晶體後來成為智慧型手機發射端的關鍵零組件,他不禁笑說:「做先驅者才有機會挖到寶藏。」
意外獲邀到UCLA任教
任職洛克威爾科學中心15年期間,因為高度的研究熱忱,加上砷化鎵是新的複合材料,較易產出新研究成果,發表論文也相對容易,促使張懋中一年可發表十篇高質量的論文,十年下來累積了上百篇,讓他一路從研究員,升遷至部門經理、實驗室主任,並在半導體界建立名聲。
在業界建立的名聲讓張懋中開始受到美國學界注意,但過去張懋中曾經因為不是美國常春藤名校畢業,而被拒絕聘用,「所以我並不覺得還會有機會到美國大學任教,」張懋中直言。終於累積18年資歷後,機會來敲門,雖然中間仍歷經波折,最後他還是來到美國UCLA工學院任教,一教就是18年。
一個MIT(Made in Taiwan)土博士,在美國闖盪36年後,心中興起了回故鄉貢獻心力的聲音,「總覺得對臺灣有虧欠,」張懋中直言,回想當年只拎了簡單的行李到美國,原想待個幾年,開個眼界,就回臺灣,結果一待就是36年,直到2015年,張懋中才帶著回饋的心情,回到交大任職校長。
New & Passion的思考
從事研究近40載,即使已身為大學校長,張懋中還是在臺灣組了一支晶片研究團隊,與美國實驗室保持聯繫。到底張懋中如何能持續不斷創新研究?他想都沒想就直言:「new(新的)與passion(熱情)最重要。」做新的研究很辛苦,卻有源源不絕的新知等著人們去開發,如同張懋中做砷化鎵研究時,「幾乎天天長出新東西,天天有新想法可寫研究報告,」張懋中笑說。
熱情也是必備條件,張懋中坦言做研究常要面對實驗不成功的窘境,他從不氣餒,而是先思考:「面對這個癥結點,我要繞路,還是搭橋?」張懋中認為實驗過程中,實驗者要學會判斷能力,判斷這個癥結點會不會影響成果?若不解決這個癥結點,是否會影響後續實驗?假設都沒影響,張懋中通常會先繞路,繼續往下一步走。
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身為大學校長,張懋中相當憂心學生的未來發展,在他擘畫下,他期盼大學教育應該教會學生這4項能力:1.批判性(to be critical),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2.開放性(to be open-ended),培養學生面對真實世界的能力;3.創造性(to be creative or innovative),培養學生富有創造性的思維;4.系統性(to be systematic),培養學生掌握系統性工具的能力。
採訪最後,張懋中特地指了名片上兩個詞:飲水思源、同行致遠,他笑說自己很喜歡一句非洲古諺:「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意思是:「想要走得快,自己走;想要走得遠,大家一起走。」無論是求學問,或求研究成果,張懋中鼓勵學生與研究同路者,都能同行致遠,共同追求更遠大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