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深耕桂林,職人學院讓社區動起來
2019-11-08

雲林縣古坑鄉桂林社區中,一根根鮮黃油亮的麻竹筍被搬進筍寮,大夥人忙碌地將筍子挖空、切段,再重壓、發酵,加工成美味的筍乾、筍絲和筍米。原本寂靜的山中筍寮,因為這項大工程而熱鬧起來。

大鍋中的筍子飄出陣陣香味,伴隨而來的還有溫暖的人情味。

筍寮中忙裡忙外的,除了筍農和主動幫忙的居民,還有幾張年輕的面孔,他們是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未來學院的USR(大學社會責任)團隊成員。在此之前,這項讓筍子價格翻倍且具備傳統意義的活動,已經停擺超過20年。

學生和居民攜手重建筍寮

人口老化、人力外移,是許多農村面臨的問題。咖啡、茶葉和竹筍是當地的三大農產品,但桂林社區的筍製品加工都採用古法製作,不但製程長且流程繁瑣,需要投入許多人力。

社區人力的短缺,導致竹筍產業漸漸沒落、筍寮一一關閉,筍農採收筍子後,只能直接賣出,但價格偏低。

為了重振竹筍經濟價值與舊有文化,雲科大USR團隊和居民攜手重建筍寮,點燃了居民的社區意識。透過教育部補助的「淺山農村活力復甦與文化自信建立計畫」,以環境、經濟、社會三面向,協助社區活化桂林社區。團隊深入社區後發現,當地竹筍產業面臨的問題,在和居民商議後,決定找來社區的老師傅一起重建筍寮。

「社區已經很久沒有這麼多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古坑桂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許家銀表示,在雲科大USR團隊進駐後,社區變得更有活力。在許家銀眼中,雲科大USR團隊的同學不僅熱情,還很具備執行力。「因為沒電,太陽下山後天色太暗,居民就想把學生們趕回家,」許家銀回憶起搭筍寮那幾晚,那群堅持在黑暗裡完工的孩子們:「他們就燒柴、用手機的光,把該做的事情做完。」

在竹筍加工產業停擺後,許多居民都十分懷念一起手作筍製品的感覺,因此當筍寮重建後,社區開始恢復生氣。桂林村長黃煌儀表示,在學生的加入與參與下,也激發出社區居民的新創意,大家在加工時發現,曬好的筍乾外型和魷魚乾十分相似,就將筍乾拼成魷魚形狀,命名為「黃金山魷魚」。山珍變海味,透過「黃金山魷魚」的推廣活動,不僅增加了桂林社區的知名度,也喚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

設立「里山學校」和「職人學院」活化社區

除了復甦了當地的竹筍產業,雲科大未來學院的USR團隊也創新商品與活動,為社區帶來新機會。

借助農村生活智慧與山間環境優勢,USR團隊在筍寮附近成立「里山生活實踐學校」,吸引家長帶著小朋友前來體驗,如何就地取材地運用山中資源,來學習引水、生火、造窯等生活技能。

豐富的課程和活動背後的重要推手,是從小在桂林長大的雲科大未來學院助理教授劉雯瑜,以及由她帶領的柯佳良、張書維、蔡旻育、邱靖富以及王嘉琪五位同學,師生共同規劃、逐步完成。

參與計劃的學生張書維表示,透過和小朋友的互動,自己變得更有耐心和同理心。參與課程規劃的同學中,許多人是各項技藝競賽中的選手,各自具備不同的專長,因此,他也在規劃里山學校的課程中,練就了團隊管理和整合能力。

除了給小朋友的活動,雲科大USR團隊也為大人們設立了「職人學院」。「今天要來教大家製作屬於自己的鋼筆,」曾獲得金手獎的邱靖富,現場就用木工車床為大家示範,將一塊看似平凡無奇的木料,車成一隻獨一無二的鋼筆。由曾擔任各項技藝競賽中選手的巧手學生,在這裡將自己的技能專長規劃成手作課程,設計原木鋼筆、檜木燈、木頭筆筒等創新產品與體驗活動,除了讓社區居民有機會學習新技能,也成為桂林旅遊活動中的一大亮點。

社區成為學生就職前的「緩衝區」

作為桂林女兒,未來學院助理教授劉雯瑜當初帶領雲科大USR團隊的學生投入桂林社區,除了希望導入學校資源解決地方社區問題,也期許藉由社區場域,來改變教育現場的困境。

雲科大USR團隊中多數學生在進入大學前,都是全國性各項技藝競賽的選手,在所學的專業上都是佼佼者。但其實許多「選手級」的學生為了比賽,從國中開始,就極為偏重術科,因此在保送進大學後,容易因學科能力落後而適應不良,平均退學率還曾高達六成。

「進來雲科大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希望解決教育現場的問題,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林崇熙創立未來學院,打造適性化的環境,把必修學分壓到最低,大幅提升選課彈性,讓這些技術導向的學生,有空間可以探索與銜接,自主決定自己的主修科目。也提供更多人文、社會和美學的課程,提高學生未來在市場上的不可替代性。
帶領一群選手精兵,未來學院成為雲科大推動USR的主力,而USR也成為學院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好場域。劉雯瑜表示,USR中的「里山學校」和「職人學院」計畫,成為學生進入職場前的「緩衝區」。

這些「選手級」學生,即使在專業技能上已是佼佼者,但在社區中的師傅教學時,仍是虛心學習。在認真聽完師傅的教學後,學生還要將學到的內容內化、解構,進而轉換成教材。「採訪錄音回來後,我們會透過手繪或文字把它編成教材,再由學生自己發揮創意,變成體驗型的課程,」劉雯瑜表示。

透過USR計畫,學生能將在學校學到的東西,落實到社區現場。選手學生們因此發現,以前為了準備時的比賽時的所學,和實務操作時的技術,可能是天差地遠。過程中,也激發了這群技職選手的創業家精神,當學生提案在社區開課,如果報名參加的人很少,劉雯瑜就會要學生去思考,為什麼沒有人要報名?是不是沒有市場?此外,她還會要求學生自行控制預算,讓他們在開課的過程中,早一步熟悉市場運作。

社區、學生與教授共創三贏

透過USR計畫,居民、教授和學生共享三贏成果,各自有所斬獲。首先,學生在參與社區再造的過程中,除了幫助社區完成產業創新、改善了居民經濟狀況,更從中獲得寶貴經驗。

「我們要讓學生知道,整個社會實際上是如何運作,他的專長要怎麼在裡面找到相應的位置,」雲科大未來學院院長林崇熙表示,未來學院的學生具備各式各樣的技術,正好可以解決社區中各式各樣的問題。當學生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社區的長輩也會跳出來指導,彼此相互學習、相互解決問題。

此外,林崇熙強調,透過USR和社區交流時,學生可以學到如何經營人際關係和團隊運作,在面對不同年齡層、不同族群的人時,學會如何去互動,是很重要的鍛鍊。

在USR的運作下,社區減緩了人力問題,教授從中研究學術命題,學生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居民、教授和學生三方相互學習,各自都能有所貢獻並從中成長。在桂林社區中,你可以看到社區居民和雲科大師生熟悉且自然的互動,這樣形成的友善關係,就像是結構最穩固的金三角,緊密而牢靠。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810143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