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永續 〉高雄科技大學「春燕築巢」地方創生-不只提高農作產值,還媒合人才
2019-3-07

長期缺工、慣行農作轉型困難、豐收遭遇價格大跌⋯⋯,一直以來,地方農業面臨各種困境,解方何在?高雄科技大學推出「春燕築巢˙地方創生」計畫,由教授們帶著學生上山、下田,釋放大學的研究能量,讓學生從做中學,與農友一起為在地困境找答案。

冬春之際,到了蜜棗採收季,看著一顆顆碧綠晶亮的蜜棗掛在樹頭,棗農們卻皺起了眉頭。高雄市燕巢區的棗農楊安和,堅持以不用農藥與化肥的友善耕作種植蜜棗,卻面臨缺工的困境,在三塊蜜棗園區中,幾乎要棄收一區的收成。

APP成為缺工救星

束手無策的楊安和透過農友介紹高雄科技大學開發的「農來趣:農務工作媒合APP」,招喚來一群熱血大學生,共同挽起袖子拯救了一園的蜜棗,守護全年辛苦的成果。「受過務農訓練的學生跟這個APP,真的是幫我很多,」楊安和安慰的說。

在高雄旗山摩利元無毒水耕植物工廠裡,一株株的水耕蔬菜綠意盎然。兩位高科大的研究生,仔細檢查水耕培養液的檢驗數據,一一紀錄。另一旁,水耕培養液的發明人,高科大能源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賴俊吉則與植物工廠廠長陳力瑋共同檢查蔬菜的根系,討論作物生長近況。

「多虧教授提供專業輔導,高科大借我們使用檢驗設備,還有學生們做數據研究,我們才種得出這麼好的蔬菜,」35歲的陳力瑋為了協助年邁的父母圓夢,返鄉種植無毒蔬菜。過去,他家曾試過種植無毒的土耕菜作,但發現極耗人力,一度要放棄退場。因緣際會,開始與高科大合作打造水耕植物示範工廠,如今一分地一年可以生產30公噸的無毒蔬菜,是過去的4倍到5倍。

「大學來做地方創生,最重要的,就是深入訪問與陪伴農友,找到在地問題,」高科大產學長蔡匡忠表示,2016年起,教育部開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於是高科大開始整合各系所教授手上的在地連結與資源,深入各地找問題並提出解方。

14位教授聯手參與

盛產芭樂與蜜棗的「燕巢區」,是高科大的鄰居。教授們帶著學生走進在地,研究燕巢的地方困境,「燕巢區很臭」是團隊得到的第一個答案。原來,因為氣候異常與電磁波干擾,造成蜜蜂數量大量減少、水果授粉不易,在地農民不得已,只好在樹下放置內臟腐肉「請蠅」受粉,造成地方惡臭、眾人掩鼻。

於是團隊為農友們找到解方,用果園的落果與無異味的動物蛋白,吸引昆蟲「黑水虻」,來取代腐肉與蒼蠅。被稱為友善環境「完美昆蟲」的「黑水虻」,是一種雙翅目水虻科的腐食性昆蟲,是自然界碎屑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不只能替果園清理掉廢棄的落果,成蟲也能協助授粉,同時解決了果園授粉與地方惡臭問題。以此為起點,高科大發現從生產到銷售,在地農業面對各種困境,包括:人力短缺、作物單一、友善與無毒耕作不易、銷售困難等問題。

但沒有農業相關科系的高科大,如何解決在地農業問題?

「我們做的是『新農業』,連結各種專業與傳統農業合作,創造新模式,」蔡匡忠表示。農業的問題需要跨領域解方,高科大連結環安系、財管系、資管系、日文系、德文系等十多個系所,一起為燕巢區解決產業鏈上大小問題。

由環安系來提供水耕蔬菜培養技術,幫助農友轉型;財管系為農友打造商業模式;資管系一手打造「農務工作媒合APP」,創下2千位用戶與500件媒合的紀錄;日語系與德語系則協助農友進行國際行銷⋯⋯。全校14位教授跨系合作,貢獻所長、互相接力為社區服務,整個計畫涵蓋22個項目,獲得2018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最高額1千萬元補助。

學生一起下田

除了鼓勵大學實踐社會責任,如何在課程設計端,也引導更多學生參與實踐,更是教育部推動USR的目的。高科大通識教育中心開設「社區調查課程」與「科技農業學程」等田野調查與農務實作課程,帶領學生走進社區,了解在地,親身體驗農業耕作。

「有些學生在進行社區調查的時候,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不會講臺語,」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韓長龍表示,在實作中遇到困境,促進學生們小組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常常一個負責訪問,另一個擔任翻譯。

修習「科技農業學程」的學生,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農業是什麼」,要親自下田照顧自己的作物。「照顧農作不能有分毫懈怠,很多學生後來都說,做得比必修課還認真,」韓長龍表示,學生在過程中跨出舒適圈,也增進了與人溝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在地創生的三步驟:串聯、陪伴與共榮,先串聯資源投入社區,透過陪伴找到問題,然後共同解決,大學與社區一起走向共榮。」

喚醒大學社會良心

自教育部推「大學社會責任」後,為何在高科大可以快速萌芽?「春燕築巢計畫,至今只經過一年半,但高科大許多教授的在地能量累積已久,剛好在USR計畫中串聯起來,」蔡匡忠表示,科大的研發強調務實應用,一直很「接地氣」。舉例來說,能有上述的無毒植物工廠,就是能源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賴俊吉走進鄉間吃蔬食「聊」出來的。

環安背景的賴俊吉,在多年前開始投入乾淨能源研究,在製造氫氣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中間產生出來的「廢水」,居然是種植作物的黃金,於是從此一腳跨入農業,剛好需要一個示範性工廠,將技術運用於水耕蔬菜的種植。到蔬食餐廳用餐時,得知餐廳主人陳桓安一心希望投入無毒時蔬,兩人一拍即合,由賴俊吉投入技術、陳桓安出資,共創水耕蔬菜植物工廠。產出的蔬菜,檢驗後硝酸鹽為零,亞硝酸鹽的含量只有規定值的三分之一,吸引各地農友前來取經。

「這樣的水耕植物工廠,可以幫助農友善用畸零地,增加作物的多樣性,並減少天災帶來的農業損害。高科大未來計劃輔導更多農友,將成功經驗複製到全臺各地,」高科大研發處新農業實踐計畫辦公室專案經理張淑禎說。

大學投入地方創生,做為社區與學生間的橋樑,對教授們有何啟發?「我在擔任教授前,認為大學是社會的良心,但卻一度忙於學術研究與教學,忘卻這一塊,」蔡匡忠表示,捲起袖子與教授、學生們一起投入地方創生之後,不只實現了年輕時對大學社會責任的憧憬,更從地方改變與學生的實踐力中,獲得鼓舞。大學社會責任的實現,創造了教學、研究與地方產業創新的連結,可說是共榮三贏的局面。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247771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