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各國逐一淪為疫情重災區,臺灣受惠於口罩國家隊的超前部署,成為全球防疫模範生。
但鮮為人知的是,早在四年前,正修科技大學意識到口罩是重要戰略物資,在校內設置了「口罩類生產線系統」。多年來,不僅藉此培育智動化人才,更在疫情延燒之初,成為口罩國家隊的取經對象。
提早嗅到公衛所需,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為因應工業4.0浪潮,正修科大在五年前就開始規劃透過類產線的實務教學,培育智慧製造所需人才。」正修科大校長龔瑞璋分享,當初在選定產線主題時,因參與的電子工程系張法憲教授,在SARS防疫時期,有緊急物質籌補經驗,也考量平時有空污防範口鼻護具的需求,因此校方結合工業4.0教學需求,建置智動化生產系統,建議應該為口罩自動化生產提前部署,口罩類生產線於是在2017年1月正式啟動。
也因這樣的「超超前部署」,讓正修科大在2020年寒假期間,就能以日產能一萬片的規模,提供學校師生足夠的口罩,更成立六組操作種子教師參與口罩國家隊產線建置,為臺灣防疫盡一份社會責任。
自動化口罩生產線,超越業界標準
走進口罩類產線的教學工廠,從口罩壓製、紫外線殺菌、邊帶焊接、邊帶剪裁到口罩裁切,幾乎達到全自動化,唯一還需人工的流程,是全球皆無法克服的原料上機步驟。
這條產線不僅是全國第一個關燈口罩產線,所有零件銜接處採食品級用油,以及單片封膜的包裝機,皆超越業界標準。
但最重要的,是在這條產線的大腦——封裝前的智慧篩選辨識系統。透過這個系統,除了將有瑕疵的口罩分流,還可檢視是哪個步驟出問題,在前端進行修正,並連結工業安全監控與通訊模組,最後銜接物流、倉儲管理與即時地理資訊等系統。
張法憲指出,這些成果都是多年來一步一步累積而成的。「明年,智慧辨識系統就可以克服塑膠封膜的反光問題,安排在最後一關,為整個流程作完整把關,」他表示。
培養產業菁英,助中小企業轉型
事實上,高雄是傳統工業重鎮,多半傳統產業與中小型企業亟待轉型,正修科大從類產線教學,逐步建構智慧製造系統,為的就是培養能整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及一條龍製造流程的人才,協助產業企業提升。
因此,學生在上機操作前,除了上課學科跨域,包含雲端管理、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智慧工廠實務、可程式控制實習、機電整合實習等課程,更要求透過「實務專題」與「實習」等實作課程來印證理論,最後透過「分站學習」、「輪站訓練」等方式,在智動化類產線上實際操作。
龔瑞璋指出,當全球產業都面臨產品週期縮短、少量與客製化需求大增的趨勢,科技大學除了透過實務性課程,培養產業菁英,更希望帶動這些創新的技術與應用,成為協助企業轉型的利器。
從在地需求出發,但比業界看得更遠,為產業培養未來人才,正修科大從口罩類產線的場域教學,延伸出的一系列教學創新,不僅為產業、學生與學校創造三贏局面,更在防疫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在提升高教公共性上,建立了良好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