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意 〉銘傳大學構築明日想像-「高山上的建築課」讓學生走出去
2020-1-07

從2012年暑假一次偶然機遇,發展成為大三學生必修課程,到寒暑假加開工作坊讓大一與大二學生加入,銘傳大學建築系「高山上的建築課」不只是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更是銜接由構築到跨域,以人文關懷實踐空間創意的試金石。

打破紙上談兵,做就對了

走進銘傳大學建築系位於桃園龜山校區五樓空間,映入眼簾的是宛如巴比倫空中花園,由魚池、植栽、木作、竹編與各式異質材構成的開闊中庭,四周環繞著系所辦公室與工作室,走廊上還有大型工作枱,邊畫圖還能看到滿庭天光與綠意,十分愜意。

中庭角落魚池裡看似恣意散落的水泥結構體,是以小魚為業主,學生們從想像到實際做出能讓小魚居游其間的家。銘傳大學建築系主任李芝瑜表示,擁有自行構築空間的操作力與想像力是建築系一、二年級的學習重點:「我們學生在大一大二時不使用3D列印。」

由紙結構開始,陸續進行木、竹等不同材質的構築嘗試,系上更請來業師教授傳統技法,古老智慧成為個人發展創意的基礎養份與工具。現代生活物質富裕,動手做機會相對減少,學校提供了不怕失敗的實驗場域,打破紙上談兵,鼓勵動手做是銘傳建築系培育有道德的建築人第一步。

從IQ到EQ踏實築構 

今年十一月建築系老師帶領大二和大三學生分別前往桃園市復興區奎輝國小和楓樹坑進行實構築工作坊,完成共享書屋和好楓戶生態廁所。因原鄉部落主動接觸的夏季工作坊讓「高山上的建築課」初見雛型,但系上老師們的不同背景與經歷,眷村或其他地區的偏鄉學校或部落也成為這堂建築課的教室。

銘傳大學前校長李銓所提倡的「情境教學」帶來更開濶多元的教學可能性,從去泰國看傳統築屋技法、到新加坡了解綠建築…銘傳建築系以移地學習,讓學生多看多感受以培養眼力,不止知識與眼界,李芝瑜表示,本次工作坊中學生們就將自日本習得的傳統木榫工法派上用場,學以致用。

「高山上的建築課」也是移地學習,為偏鄉小學設計木製遊具,頭一遭碰到小孩當業主,進入眷村聽不懂爺爺奶奶說話,卻讓學生有了聆聽的技巧,「不以神的角度,而是人的角度看待設計,」李芝瑜說。

邁向建築人的高山願景 

「高山」並不是地理或地質上的定義,而是走出去的意象—不論是開車還要二個半小時才能抵達的偏鄉原民小學,還是鄉音難懂的高齡化眷村,李芝瑜說這都是學生們難以到達的場域,而這些人也都會是從事建築時的業主。

「高山上的建築課」不但給予學生難得的實做經驗與成就感,更增加生活經驗,打破習慣圈,型塑出從聆聽與理解的人性關懷出發,設計出確實符合需求又獨特的質感空間,再進入四年級跨域設計,導入資工、都防與品設這些專業知識與技能—李芝瑜與銘傳建築系其他老師們都深信跨域與多元是把學生們準備好的不二原則,但從地基打好,才能在札實基礎中發展個人創意。

「我們不追求最好的設計,但學生要有敏銳觸角與人溝通,」李芝瑜說,有道德、有人性,設計才會好。「高山」不但是名詞,象徵學生們不可能前往的空間,也是讓他們解決問題,發展可能性的動詞。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809757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