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與市場長期面向海外,國際移動力與就業力,一直是臺灣高教的發展重點之一。如今,靜宜大學在中部首創三聯學制,學生只要付臺灣的學費,兩年之內在歐亞美三洲上課,畢業便能取得臺灣、奧地利、墨西哥等三地碩士學位。
遇見19國學生
印尼籍的黃美娜(Calista Nadia)是管理學院三聯學制的碩一新生,入學後發現像進入了聯合國,學程裡的學長姊、同學,分別來自美、法、德、日、韓、墨、土耳其、印度、越南等19國,其中臺灣學生占不到五分之一。
在臺灣上第一學期的全英語課程時,從課堂與分組作業裡,必須學習與多國籍同學如何溝通合作。第二與第三學期時,則需在一年內,在墨西哥、臺灣與奧地利三地移地學習,之後回到臺灣完成最後半年的學業,黃美娜順利取得靜宜大學、奧地利上奧大學,與墨西哥CETYS大學等三校管理學碩士學位。
上述的經歷,便是靜宜大學寰宇管理碩士學程三聯學位生,為期兩年的國際學習之旅。「三聯學制的設計上,我們希望可以極大化學生兩年內的學習成效與收穫,」寰宇管理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高中表示。
2018年,靜宜大學在GMBA二聯學制的經驗與基礎上,與奧地利、墨西哥的友校,共同推出「三聯學制」。「最大的特色,就是真正做到三大洲招生、共同移地學習,」高中強調,該學制一年在全球有30個名額,來自全球三校各自招收的學生,讓他們經歷為期一年的「跨三洲」的共同移地學習與生活。
「不同國情文化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眼光,提供跨文化學習的機會,能幫助孩子擴大視野,他會發現很多『原來我所不知道的』,」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說,三聯學制的學生,有機會直接看到中美洲與歐洲的市場,並有機會解決不同地方的問題。唐傳義強調:「最寶貴的是其中的底蘊,教育的結果不會馬上發生,但這些孩子,我相信10年後,他會發展出比別人更高的優勢。」
媒合國際人才的平臺
當臺灣的高教面對少子化衝擊,擁有天主教國際背景的靜宜大學,順勢以「國際化」策略來凸顯優勢。多年來,持續將招生市場面向全球,如今,全校外籍生比例,已到達十分之一。隨著國際事務學院的建立,寰宇管理學程中的GMBA、臺法二聯學程,與今年的三聯學程,讓靜宜的國際化課程在各大學中,越見特色。
「當國際化的辦學能量累積到一個程度,我們更要問自己,當中要如何發揮『臺灣價值』,」唐傳義表示,在靜宜大學的藍圖裡,翻轉弱勢與建立臺灣價值,一直是重要的一環。
靜宜大學連續多年獲得教育部「學海惜珠」最高額的補助,致力降低弱勢學生參與國際學習的經濟困難。
也不乏新南向佈局,解決臺灣的人才困境,同時用國際力來翻轉弱勢。靜宜大學以「新住民二代培力計畫」,作為臺灣越南新二代培育與越南臺商人才庫的連結平臺;也設立「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提供海外僑生兩年學習的副學士學位,著眼「長照」等臺灣人才缺口的專業,成為東南亞僑生來臺學習與就業的橋樑。
著眼「臺灣價值」的同時,靜宜大學也致力把國際人才留在臺灣。在寰宇學程的課程設計上,除了邀請各國業師共同授課,也連結臺灣中小企業,讓來臺灣學習的國際學生,有機會走進臺企,為企業解決國際行銷問題,媒合不少臺企與國際人才。一位德國學生柯庭(Kloeting Katharina),透過課程上的企業合作,在畢業後即進入臺中的食品器具公司擔任行銷職。
打造國際資源薈萃的三聯學制,靜宜大學對學生的期許為何?「他將會是一個到世界各地都能發揮的孩子,」除了競爭力,唐傳義也在意埋在學生心中的種子:「我們也期許帶給學生『臺灣優先』與『翻轉弱勢』的底蘊,希望他在成功的過程裡,也能把這兩件事放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