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意 〉臺科大創新育成中心—璞學智慧公司 碩士生翻轉機器人教育
2018-5-06

一個校園創新點子變成行銷全球的創新產品,還掀起臺灣、澳洲、紐西蘭機器人STEAM(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Art藝術、Mathematics數學)教學熱潮,這一切的起始點源自璞學智慧共同創辦人、翻轉機器人事業部副總裁趙嘉浩的研究所論文報告。
走進康橋國際學校小學部的創客教室,可看到一群小學生正圍繞著一台像卡通人物波利一般,有著一雙眼睛、兩個輪胎的青綠色小機器人,康橋小學生正試著透過改寫電腦程式,或重新組裝配件,幫機器人規劃新的行進路線,向前、向後、左轉或右轉,都由他們操控。
康橋小學老師希望透過有趣的機器人教學,啟發學生的創意力與邏輯力,所採用的創新教具,就是由璞學智慧(ACTURA)開發。如今,這套創新教學系統因企業、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的贊助與支持,也開始推廣於臺灣偏鄉中小學。

到校園找創業靈感

2013年,教了7多年美術的趙嘉浩漸漸對工作有了不同體會,「難道臺灣的教育只能制式發展嗎?」趙嘉浩專長在美術、教育,卻一直對機電整合、科學充滿興趣,他想把專長與興趣合而為一,於是報考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進到臺科大後,趙嘉浩跟隨指導教授蔡孟蓉的研究脈絡,不斷思索如何運用技術打破傳統的填鴨教育。他以過去的教學經驗,深入研究當時美國蔚為潮流的STEAM教育,「我覺得那非常有道理,尤其是加入Art藝術,教育便更趨完整。」後來他的碩士論文就以STEAM概念,融入機器人教學為探討主軸。
2015年,趙嘉浩再進一步與另一位數位研究所、1位資工所同學,結合3人不同的教育、資訊專長,先共同創業成立智慧種子公司。後來恰好遇到臺科大積極推動創新、創意、創業的三創教學,趙嘉浩因為創業想法完整,臺科大便讓他轉至創新育成中心,並提供辦公空間,公司也改名為璞學智慧,加速出發。

給空間,也給人脈

一開始,每一台機器人的外殼、電線配置都由3人自己銲接、燒製,趙嘉浩笑說:「學了畫畫、學了教育,還要學電燒,這就是創業的甘苦。」創業沒多久,他們的100萬創業資金就燒盡,過了好幾個月沒薪水可領的窘境。
所幸,臺科大數位教育所與中小學互動密切,在引薦人脈後,讓他們有機會到成淵中學、介壽國中、大同高中推廣概念,才逐漸打開知名度。在一場又一場的實驗展演後,璞學遇到了第一個大客戶:私立康橋小學,當時康橋正在推動創客教學,校方聽完趙嘉浩的簡報後,立刻訂了3,000多台機器人,這第一桶金解決了璞學的燃眉之急。
不過,趙嘉浩也從過程中,不斷修正產品與市場溝通方式。他發現,要使用這套系統的教師,並非每個人都出自理科系,因此最大的挑戰,不是這台機器到底有多厲害,而是他們要怎麼教?教什麼?

與教育政策結合

為了幫中小學老師找出答案,趙嘉浩回頭檢視107年課綱,發現教育部也希望孩子能夠學習機器人與AI智慧,綜合思量後,璞學決定,除了引進美國STEAM教育,並以機器人作為教學媒材之外,「還要配合107年課綱,自己編寫出適用於臺灣的機器人教學方法與內涵,」趙嘉浩指出,這樣在教學現場的老師,才知道如何運用。
2016年,璞學獲得新浪網前董座姜豐年等科技業前輩的資金挹注,宏碁電腦前澳洲總經理張丁章也加入擔任執行長。資金加上經驗到位,璞學重新架構營運模式,除了生產機器人的硬體設備,更要提供軟體內涵。
組織重整後,璞學成立課程設計部門,並成立教學雲平台,把教學軟體、指導手冊、學習單,及不同年齡學習需求都計好,還拍成教學影片,提供參考。攤開璞學設計的教學手冊,就像劇本一樣,幫老師設計出與學生對話的內容,甚至逐一列出上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藉此增加老師的使用意願。
一步步推展創新,除了深耕臺灣教育市場外,璞學也開始在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美國拓展。創業3年,再走進璞學日益擴編的創新基地,可發現這是由一群擁有十足創新熱忱的年輕夥伴所組成,其中不乏許多人仍是大學、研究所在學學生。
趙嘉浩笑說:「這家公司本來就是從校園裡發展出的創新,人才也都在大學,只要有熱忱,我們都希望給大家落實創新的機會。」帶著在臺科大所學知識,與創新育成中心提供的人脈與資金資源,趙嘉浩與共同創業團隊正在一步步實現夢想,實踐創新。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779527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