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德國大學-先找到公司工作才能進大學
2018-11-08

自金融海嘯以來,青年失業現象持續蔓延。箇中原因複雜,有許多解方被提出,但回歸到教育層面,許多人都在問:因應這項困擾各國政府的當代重大議題,大學端是否需要有所改變?是否能做出改變?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為了尋求解答,許多國家政府看向德國大學,例如,早在5年前,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便與德國簽署協議,希望能借重德國教育的成功經驗,為年輕人找到出路。

因應各國借鏡德國教育的需求,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BIBB)於2013年創立國際技職合作中心(GOVET),並提出多樣性的國際交流網絡與未來前景。BIBB是德國研究和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權威中心,其任務為研究、發展及諮詢,以確認未來職業教育的方向,促進跨境合作的方式,增加職業教育培訓的流動性,以符合歐洲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雙軌制教育  結合實務與理論

德國大學教育究竟有何能耐,可以受到許多國青睞?首先,德國企業與大學的合作既深入又全面。企業不是出錢了事,他們提供課程、講師,與大學校方密切合作,並且促成德國大學名揚四海的「雙軌制(dual education systems)」,讓學生不只在學校上課,也能到企業實習。

德國雙軌教育制度始於1969年,原本是以高中生為主要對象,然而近年逐漸推廣至大學端,有意願接受雙軌教育的大學生比例繼續增加中。雙軌課程結合證照制度,學生在就學期間就能累積就業籌碼。例如,在北德漢堡邦的大學雙軌教育模式中,學生在四年當中可同時取得「健康管理」學位及醫院健康醫學部門的「採購員」證照。

對學生來說,雙軌制結合實務與理論,在校期間就可以累積工作資歷,且所學與業界同步,不致有脫節之虞,有助於畢業即就業。對企業來說,與其在大學生畢業後招募進來再訓練,不如在學生求學期間就讓他們了解企業所需,學習企業所要。

為了支持這樣的目標,大學的課程設計相當具有彈性,可配合業界需要加開新科系並調整課程內容,此類提供雙軌制課程的大學,其最大優勢就是快速回應社會的需要。

畢業就有工作  直接進入保時捷

「雙軌制」受到歡迎,德國大學熱中開設此類課程。從2004年到2016年,德國全國大學開設雙軌課程的科系,已從約500個科系成長到1,600個科系,學生總數超過10萬人。

其中,在巴登符騰堡雙軌大學(DHBW)所在地區,汽車零件商博世(Bosch)、跑車保時捷(Porsche)、賓士汽車母集團戴姆勒(Daimler)的總部雲集於此,汽車與機械製造產業在此型聚落,人才需求極大。一間提供雙軌制教育的大學和這些公司相依相存。

DHBW大學成立於1982年,是德國第一家正式導入雙軌教育的大學。這類大學學生的入學方式與我們的既有觀念很不同。學生必須先找到某家公司的工作機會,學生和公司簽約並領有薪水,然後才能到DHBW上課。學生必須一邊工作、一邊上課,畢業之後,約有九成學生會留在原公司工作。一畢業就有工作,這是雙軌制大學最吸引學生的原因。

為確保德國產業持續維持優勢,德國政府在《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中提出:將科技與經濟更精密地結合起來,促進學校、校外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的交流,加強知識轉化和技術轉化,針對特定問題改進關鍵技術,加強研究成果的應用。

多元與包容  理解他人文化

想要改變世界、想要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首先你必須要了解世界,這得從同理心出發,才能正確解讀他人的文化與背景。

奇點大學的「多元與包容計畫」,目的就是要培養學員的同理心,進而解決共同問題。例如,公共衛生是全球議題,但美國和奈及利亞的人們經歷的健康問題與需求不同,所以需要各國的社群反思彼此的差異,更有效運用資源。

「多元與包容計畫」的任務是跨國連結當地政府、非營利組織、創業家和教育機構,槓桿運用資源。根據奇點大學的年度影響力報告,奇點已在110個國家的社區建立連結,教導學生深入了解每個國家的需求跟挑戰,把跨文化認知與理解的能力,整合到學習、創新和社區的經驗裡。

奇點大學的學員來自世界各國,擁有不同文化、背景、職涯,在這裡,學員需重新出發,以開放的心態傾聽他人想法,並學習科技和議題的關係。

基本上,會來到奇點大學的學生,都已擁有頂尖的技術與創業經歷,因此奇點要帶給這些菁英的不是這些,而是要為這些人開啟一個未來視窗,啟發他們的的心智,以更宏觀的格局直視未來。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激勵學員找出現在還不存在的解方,進而找到創業機會。

數位浪潮來襲  德國反思專業教育

德國的雙軌教育備受讚美,然而,面對數位化大浪潮來襲,德國已開始省思雙軌制如何做出改變。德國大學的雙軌制課程是根據各行業特色與需求所設計,至今被視為是解決學用落差的好方法,然而,德國慕尼黑「ifo研究所教育經濟學中心」報告指出,由於科技大幅進展,導致某些工作技能在未來失去價值,失業問題將越趨嚴重。

因此,該中心認為雙軌式教育若要延續,則必須延後純粹專業化的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應加強各行業間共通內容的教學,以及導入終身進修與培訓。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公會(VDMA)曾委託霍恩海姆大學,針對工業4.0對經濟建設發展的影響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原本預期將被機器取代的工作,仍然是由人類負責。不過,企業偏好擁有雙學位、雙證照,專精雙領域的員工,這個趨勢倒是十分明顯。

統計有62%的業者認為在工業4.0時代中,員工職能調整和教育訓練的安排上,必須針對通識教育及跨領域培訓進行強化;90%的企業認為,工業4.0持續發展至2025年,員工的第二職能訓練的重要性將更趨明顯;42%的企業則認為,深入鑽研單一學門的員工將不符企業需求。整體而言,工業4.0時代的來臨,不僅讓工業界面臨挑戰,且大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方向也必須有所轉變。

迎接工業4.0  全人教育更重要

根據德國霍恩海姆大學的調查,在工業4.0發展趨勢下,最搶手的人才非跨領域人才莫屬。有鑑於此,德國大學愈來愈重視學生跨領域專業知能的訓練。此外,通識教育課程也是強化重點,大學端更重視大學全人教育的人文啟發式教學陶冶。畢竟在工業4.0推動的人機協同運作中,關鍵還是人類,並非機器。

首先喊出工業4.0的德國,開始檢視大學端的人才培育方向是否切合未來需求。毫無疑問,工業4.0需要大數據分析、雲端運算、物聯網等最新技術的相關人才,然而,在工業4.0的時代中,所有的知識和技能無法「畢其功於一役」,所以,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並推動人文與科技整合的全人教育,已成為德國大學的最新省思。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802833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