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 〉UCLA國際化借鏡-由下而上,成立全球實驗室
2018-7-09

長期以來,「國際化」一直是全球大學評比的重要指標。然而,除了國際學生比例、國際教授比例、跨國合作數量等等這些數字化的指標之外,國際化的目的和意涵究竟是什麼?
美國名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國際化策略,是很好的借鏡。
不妨先來看看UCLA的國際化的量化成績。根據UCLA的國際學院(International Insittute)統計資料,在最受國際學生歡迎的美國大學排名中,UCLA名列第7名。2016~2017學年度,全校的國際學者人數為3,512,是全美大學第二高,僅次於哈佛大學。2014~2015年,有2,024名學生參與海外交換學生計畫,在全美大學中排名第14名。

課程設計才是最關鍵核心

對於UCLA來說,國際化策略最終仍應回歸到校園最重要的組成份子「學生」的需求上。當今學生最迫切的需求會是什麼?
全球化趨勢發展至今,蝴蝶效應更為劇烈,任何一個國家的變動,都會牽引著全球局勢的改變,「現在的議題都是全球議題,因此解決全球議題的能力變得很重要。」UCLA國際研究副校長范芝芬(Cindy Fan)接受《天下雜誌》採訪時表示。
培養學生理解與解決全球議題的能力,除了開設全球議題相關的課程、研究中心、講座等傳統做法之外,UCLA的一大創新是學生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研究領域,自行成立和全球性議題有關的實驗室,徹底顛覆由上而下的課程設計模式。
2015年,當時兩位大四的學生漢諾薇(Joan Hanawi)和喬瑟夫(David Joseph)創辦「全球發展實驗室」(Global Development Lab)。目的是希望讓學生深入了解發展中國家的議題,並透過和在地社區合作專案,協助當地居民建立友善環境、永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由於強調實作精神,因此會有暑假海外實習機會,前往開發中國家,探訪當地社區,並執行研究專案。同時實驗室與學校的國際學院合作,提供獎助學金與籌資管道,給予學生必要的資金協助。
「全球發展實驗室」每年大約招收大約30名學生,背景各不相同,有來自醫學院、工學院、環境、數學、商學院和人文學科的學生。除了理論性專業知識之外,這門課更重視實用技能,例如社會企業在發想商業模式時常用的精實商業模式的發想流程,以及專案評估需要使用的工具等等。課堂上會邀請教授授課或是從旁提供指導,學生做好研究計畫後,必須自行籌措資金,暑期實習時到海外執行計畫。
目前擔任全球發展實驗室管理團隊成員之一的布倫南(Katie Brennan),來自於紐約。高中畢業之後曾到秘魯工作,負責農業開發相關的專案,因此對於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進入UCLA之後,她利用統計學專業分析,發現美國的銀行只願意貸款給中產階級或有錢人,歧視中下階層的窮人。於是她利用課堂上所學,透過數據分析證實,秘魯當地銀行歧視窮人的情況同樣嚴重。暑假實習期間,她再次前往秘魯,一一拜訪當地的信用合作社,希望用數據說服這些信用合作社,改變他們的貸款政策。
另一名成員古斯考特(Alley Guscott)曾經跟隨非營利組織前往多明尼加擔任志工,大三暑假時她取得海外實習機會,前往厄瓜多與當地非營利組織合作,協助發展當地的微型金融以及輔導女性創業。
「實驗室的目標跟學校不同,更重視實際經驗,讓學生有開放的心態去理解世界的樣貌,」全球發展實驗室管理團隊成員海克默(Erin Herkimer)說道。其中的關鍵是透過第一手訪談,實際了解當地居民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將學生主觀的想法強加諸在居民之上,「我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這真的是居民需要的嗎?還是只是我們盲目的熱情?」
由於不同國家有各自獨特的難題和情境,不會有唯一正確的解決方法,常常需要隨機應變、彈性調整,學生的適應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但也因此培養出未來進入職場需要的軟實力。

真正的國際化,必須親身到現場

事實上,UCLA的許多國際化課程設計,都相當強調「在地經驗」,而不只是課堂內的紙上談兵。
2010年,UCLA大約格芬醫學院(David Geffen School of Medicine)和醫療照護體系(UCLA Health System)共同合作成立「全球醫療教育計畫」(Glob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讓醫學院學生有機會參與跨國醫療研究,或是到醫療資源不足的國家提供醫療服務,例如非洲、南美洲。
醫學院學生艾斯柯維多(Cameron Escovedo)依舊清楚記得,在莫三比克馬布多中央醫院(Central Hospital of Maputo)實習時的情景,醫院內擠滿了生病或受傷的孩童。不會說當地語言的他,只能比手畫腳努力了解孩童的病痛,協助醫生進行診斷。醫院大樓不僅設備簡陋,而且電力極度不穩,也很難進行腫瘤等重大疾病的檢查。
這些嚴重欠缺醫療資源的地區,完全不同於擁有先進醫療科技與設備的美國,這些海外服務機會讓醫學院學生走出象牙塔的保護網,投身充滿未知與變數的「醫療荒地」,如此可更加快速累積豐富多元的臨床經驗,提升診斷能力。
「經歷海外醫療工作之後,學生比以前更具備人文關懷的精神以及文化敏感度,同時也更加關注美國本土醫療資源不均的問題,」全球醫療教育計畫主任李米勒(Lee Miller)在接受UCLA校園報記者的採訪時表示。

向下扎根,抓住國際高中生的目光

除了藉由課程設計的創新,提升學生的國際化認知和能力,並藉此吸引國際學生之外,UCLA更向下扎根,鎖定高中生,打響UCLA的品牌。「全球課堂」(Global Classroom)計畫因此而誕生。
這項計畫希望透過與各國在地學校的合作,在當地開設學分課,由UCLA教授親自授課,授課內容也和大學課堂教授內容完全一致。課業完成後,學生將會收到成績單,包括學習成績和學分數,學生未來進入美國任何一所大學就讀時可抵免學分。
2010年,全球課堂與位於中國南京的金陵中學開啟了第一項海外合作計畫。今年5月UCLA正式宣佈,上海宋慶齡學校成為第二所合作的中國學校,將於今年秋季正式開課,預計第一屆將招收50名學生。
在盡力招收國際學生的同時,UCLA也要鼓勵美國學生向外走出去。前文提及,參與海外交換學生計畫的學生人數,雖然全美排名第14,但換算成比例仍偏低,不到20%。另一方面,聯邦政府預算逐年減少,UCLA必須自行尋找其他財源。因此,在學生意願不高、政府補助減少的雙重困境下,要如何大幅提高學生出國的比例,這會是未來UCLA必須解決的難題。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256318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