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臺北教育大學,一張張青春臉龐洋溢著活潑朝氣。不論在教室、運動場、實驗室……,各個角落都有一群學生專注地吸收老師傳承的知識,期待將它內化成屬於自己的養分,未來能夠以小學老師的身分,為孩子的教育打好根基。
「如果我們希望培養優秀的小學老師,第一步就是招收具有教師潛質的學生入學。而協助各系建立一套客觀審查標準,成為評量高中生學習歷程的尺規,就是『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的關鍵,」目前擔任「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推動團隊工作圈北區協同主持人的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楊志強說,「每位教授對於選才都有自我主張與堅持,如何形成共識,使書面審查的評量標準漸趨一致,是推動團隊工作圈最大的挑戰,我們必須用客觀的數據說服審查教授,這時候,以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為基礎的實證資料分析就非常重要」。
走進臺北教育大學,一張張青春臉龐洋溢著活潑朝氣。不論在教室、運動場、實驗室……,各個角落都有一群學生專注地吸收老師傳承的知識,期待將它內化成屬於自己的養分,未來能夠以小學老師的身分,為孩子的教育打好根基。
「如果我們希望培養優秀的小學老師,第一步就是招收具有教師潛質的學生入學。而協助各系建立一套客觀審查標準,成為評量高中生學習歷程的尺規,就是『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的關鍵,」目前擔任「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推動團隊工作圈北區協同主持人的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楊志強說,「每位教授對於選才都有自我主張與堅持,如何形成共識,使書面審查的評量標準漸趨一致,是推動團隊工作圈最大的挑戰,我們必須用客觀的數據說服審查教授,這時候,以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為基礎的實證資料分析就非常重要」。
數據會說話,評比更客觀
要發展校務研究,必須先建立學生學習成效的資料庫,透過長期蒐集、追蹤並分析學生註冊率、就學穩定率、學習成績、畢業率及就業率等客觀數據,滾動檢討並證明評量尺規可以有效鑑衡高中生的學習歷程,才比較容易釐清審查教授的疑慮。
一般而言,少數教授仍然保有明星高中迷思,即使申請學生的高中在學成績差一點,可能在書面審查這關也會給高分;至於在社區或偏鄉高中有不錯在學成績的學生,則可能不見得獲得高分。但透過該校校務研究的追蹤分析,發現這些原來在明星高中成績比較不理想的學生,進入大學後的學業表現也還好,甚至休學、重考的比例反而偏高。所以,校方必須跟教授們溝通,畢業高中校名不是重點,重點是學生在高中三年的學習歷程表現。當然這是本校分析出來的例子,其他大學不盡然如此,因此,各大學在執行招生專業化計畫時,要有自己的校務研究機制,發展自己所屬的評量尺規。
「這些數據有助於改變教授們的想法」,楊志強說。尤其每個學系制定尺規時,都必須經過「共識會議」,由大學及高中端老師們反覆討論、修訂,再以前一年入學生的資料「模擬試評」。如果出現評分不一致,就必須進入差分檢核,提高尺規的信度與效度,達到大學招生專業化要求的公平客觀性。
選才趨勢仍偏「能力取向」
由於各校、各系透過校務研究,已經逐漸發展出一套公平的審核機制,楊志強建議,高中生從高一開始,就要逐步探索自己的學習興趣和職涯發展,建立學習歷程。
首先,參考網站「Collego大學選才及高中育才輔助系統」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群、學類,再逐步鎖定喜歡的學系;再從「一一一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參採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完整版查詢系統」中,依各類條件羅列學習準備方向,定調備審資料方向。
目前各校選才的趨勢仍為「能力取向」,所以在「修課紀錄與課程學習成果」上,學生要提出與申請學系選才目標相關選修課程的學習成果、成績表現或學習證據,展現自己的素養能力。
而「多元表現」的準備,則可利用高中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競賽表現、檢定證照、特殊優良表現,具體說明參與活動的動機與課程學習成果呼應,並凸顯與申請學系的關聯性。
撰寫「學習歷程自述」,要納入「省思」,並以素養能力連結個人特質、興趣與學系選才目標及職涯發展,並能具體說明解決困難的經驗,克服困難的能力與態度。
楊志強指出,各大學即將在一一一學年度,迎來第一批一○八課綱的高中畢業生,這也代表大學選才邁向更專業、適才適性的新方向,如果高中就學期間就能善用學群概念,逐步建立起具個人特色的學習歷程檔案,之後依據申請學系所要求的能力與特質,從中挑選符合的內容,自然能事半功倍,量身打造各校系的備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