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臺北醫學大學-5成課程找業師上課接軌產業,培育新藥研發即戰人才
2021-2-01

生技醫藥本來就是我國5加2重點領域之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各國都在等疫苗和解藥,凸顯生技研發若要超越病毒肆虐速度,必須靠學術界和企業攜手合作。

臺灣也正以有別於過往的方式,培養具有即戰力的新藥研發人才。在教育部推動「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下,臺北醫學大學成立「新藥研發產業博士學位學程」已邁入第五年。學程主任潘秀玲教授指出,學程已招收19名學生,目前每年收3名學生,錄取率僅3成。

潘秀玲教授指出,過去國內生技製藥業者總認為「用碩士就夠了」,然而近年臨床試驗、法規人才需求增加,企業主發現博士級人才對實驗、研發的訓練遠比碩士扎實,於是愈來愈願意聘用博士並給予相對高薪。

企業用人的變化,連帶牽動這個領域博士生的生涯選擇。潘秀玲教授說,過往博士生大半留在學界一路往上爬,如今也有機會到藥廠等相關單位學以致用。

為了培育企業所需的博士,北醫大「新藥研發產業博士學位學程」的課表完全對準業界的人才荒,以13家合作企業的需求為重點,5成課程直接找業師來上課。課程以培育生醫產業研發人才為目標,包括生物技術基礎、新藥開發和智財法規與商業模式三大面向。學生入學後的一年半先修課,博二上學期選定實習企業,變開啟產、學雙軌學習之路,直到取得學位。

對正就讀北醫大新藥研發產博學位學程的宋亭儀來說,培育學術專長,同時又有機會跨足產業,是吸引她攻讀的一大誘因。

她說,從公共衛生碩士班畢業後,有過一年的臨床研究助理經驗,覺得自己不排斥研究,但也不想限縮於學術之路。今年是她就讀北醫大學程的第五年,她正在撰寫博士論文,主題是有關蛋白抗體能否對大腸指腸癌產生治療功效,同時也在南投一家藥廠的法務部門實習,工作內容是針對藥的品質做風險評估。

她形容,業界的作業流程多、固定性較高。在學校的工作,則不外乎做實驗、寫報告,但能依實驗結果調整下次實驗內容。她還在思考畢業後要繼續留在學校研究,或投入業界研發工作。但可以確定的是,透過在學期間對企業的接觸,未來無論走哪一條路,她都比一般博士生多一分優勢。

潘秀玲教授補充,產博計畫讓業界和博士生提早媒合、彼此了解。既打開博士生更多的職涯選擇,又為企業累積研發能量,可謂一舉兩得,創造雙贏。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804250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