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產博計畫」打造頂尖研發人才-讓博士生學以致用
2021-1-05

誰說博士畢業後只能到學校教書?事實上,企業對高階研發人才的需求一直很殷切,但問題是供不應求。

為了讓更多博士級人才在業界學以致用,教育部從2014年起推動「補助大學校院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簡稱產博計畫),109學年補助464名博士生投入290家企業的產學合作。

和一般博士生相比,這些產業博士在學期間接受更多業師指導,博士論文旨在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並在就學期間投入業界實習,等於是理論、實務雙管齊下,專業應用的同時,又能提升企業研發量能。

根據產博計畫作業要點,大專校院若要投入,必須申請增設新的博士學程。比如中央大學原本就有工學院博士班,另設「工學院產學合作培育菁英博士學程」,專收產博生。產博學程課程規畫要瞄準產業需求,增加實務研發課程。另要限縮修業年限,安排博士生以四年或碩博五年一貫模式,完成學業與實習。

在招生上,產博學程可招收博士一年級新生,安排產業博士生前兩年在校修課,後兩年到合作的企業或法人投入實作研發。教育部另開放招收碩士生逕讀博士,做法是碩士生先參與產博學程的課程與學習一年,直接攻讀博士;接著修課兩年、實習兩年,五年一貫取得博士學位。

用專利或研發績效也能畢業

另外,產業博士生雖然也要憑博士論文畢業,但教育部鼓勵產博學程調整學位取得途徑,開放學生以專利、關鍵技術或具體研發服務績效,做為博士生畢業前要取得的論文計點。

臺北醫學大學爭取成立「新藥研發產業博士學位學程」,即是一例。學程主任潘秀玲分享,目前已招收19名學生,每年收3名,錄取率僅3成。國內的生技製藥業者,對臨床試驗、法規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連帶提升給博士學歷者高薪的意願。學程的課程設計則對準業界的人才荒,以此為重點,5成課都由業師來上。

目前就讀北醫大新藥研發產業博士學位學程的宋亭儀說,她從公共衛生碩士班畢業後,有過一年的臨床研究助理經驗,覺得自己不排斥研究,但也不想把自己限縮於學術之路。

培育學術專長,同時又有機會跨足產業的產博學程,成了宋亭儀攻讀博士的一大誘因。

今年是宋亭儀就讀北醫大學程的第五年,她正在撰寫博士論文,主題是有關蛋白抗體能否對大腸直腸癌產生治療功效。宋亭儀同時也在南投一家藥廠的法務部門實習,工作內容是針對藥的品質做風險評估。

她形容業界的標準作業流程多、固定性較高。至於在學校的課業,不外乎做實驗、寫報告,會依照實驗結果調整下次實驗內容。

潘秀玲補充,業界的各種標準作業流程(SOP)較複雜,即使是「秤藥」這個動作也要求練3個月,這是博士生投入業界後,容易不適應之處。產博計畫讓業界和學生提早媒合,創造雙贏。

提早媒合高階人才,創造雙贏

就讀中央大學工學院產學合作培育菁英博士學程一年級的黃鈺鈞,則從另一角度分享。工程領域的業界工作繁重,留在學校的好處,是能專心投入研發,且接觸不同領域的博士生,創造更多可能。

而在經費上,教育部投入產博計畫經費,每年補助每名產博生獎助學金20萬元,至多5年。同時,執行計畫學校,以及與學校合作的企業,必須提供配合款,配合款總額不得低於教育部補助額度的五成。其中,配合款至少要有七成由合作企業或法人出資。

例如,教育部核定某項學程的獎助學金名額10人,教育部每年補助每人20萬元,最多補助5年,總共出資1,000萬元。學校和合作企業的配合款最少要達500萬元,其中企業至少占七成,也就是350萬元,學校則占三成共150萬元。政府、企業與學校三方協力,讓五年的經費至少達1,500萬元。

除補助個別博士生,109學年起教育部另擇優補助執行計畫的學校每年100萬元,至多補助5年。這部分也有合作企業或法人的配合款,總額不得低於教育部補助額度的兩成。

例如,教育部核定某項學程每年計畫執行經費100萬元,至多補助5年共500萬元。合作企業或法人的配合款至少要達500萬元的兩成,也就是100萬元,執行計畫總經費至少達600萬元。

教育部統計,申請產博計畫的領域以生物醫療為大宗,截至目前為止,共有16校24個計畫,補助146個博士名額。其次是人工智慧,共9校14個計畫,補助116個名額。再來是資安與資通訊領域,共4校5個計畫,補助56個名額。
產博計畫主持人、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呂良正總結,許多大學教授與業界互動密切,產博計畫像是吸鐵,讓雙方更有誘因合作,培育產業所需的人才。

呂良正表示,產博計畫的另一好處,是提早讓人才與企業接觸,彼此觀察對方「是不是對的人/企業」。一來協助博士生畢業前就找到工作,二來讓企業精準鎖定生力軍,解決研發人才荒。

種種作為,都是希望產學無縫接軌,為企業蓄積研發能量,也讓高階人才在企業中找到發揮舞臺。透過產博計畫,為這個目標打開了一條康莊大道。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804061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