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高教深耕計畫-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2020-9-08

1995年,網際網路起飛元年,帶領人類文明進入數位新世界。
2007年,智慧型手機誕生、臉書興盛,大幅提升人類數位移動力。
2017年,AI應用爆發,大量取代重複性勞力,人機進入暨競爭又協作的年代。
2020年,5G應用落地,即將引爆各種創新進入指數型成長。

速度越來越快的變化,持續改寫人才定義。聯合國和各種國際組織近年陸續提出未來人才需要的能力指標,關鍵字包括:「跨領域、解決問題、創造思考、團隊合作。」臺灣該如何應對?

鼓勵教學創新的高教深耕

教育部自107年起推動高教深耕計畫,鼓勵各大專校院以學生為主體,將所獲經費的五成直接投入教學,引導教師創新教學,培育未來所需的人才。

大學的課堂樣貌正在改變!

史丹佛大學以往要學生先學微積分,再學流體力學、工程數學,現在許多課程不再按傳統安排,讓學生先發現流體力學的不足,從中明白自己為何而學、想解決什麼問題,再去學基礎微積分。

打破學科藩籬更是一大趨勢,以澳洲大學理學院為例,現已不再細分化學系、物理系、數學系,由理學院學生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主修畢業,打破系和系的僵化限制。

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在近期一場論壇中也呼應同樣的看法,他指出臺灣傳統的大學生畢業模式是系進系出,後來發展為院進系出,例如不分系、學院學程的招生模式,讓學生經過兩年探索後,在大三再選擇主修畢業,或者降低輔修、跨領域選修的門檻。

但展望未來,潘維大認為大學應該更大膽地打破院系藩籬,「讓學生校進校出」。透過課程模組化,開放給學生更多大膽探索、自主定義學習的機會。

圖片提供:臺北科技大學

不一樣的大一國文課

教育部表示,「教學創新」是高教深耕計畫重點之一,盼各校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翻轉,養成學生以「解決問題」來組織學習,具體來說,課堂要能安排學生發想設計、問題解決、決策擬定或進行研究活動,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

翻轉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成為未來社會上「有用」的人,能夠習得足夠的知識、技術與能力,發現並解決社會問題,排除學非所用的無助感,感受自己被社會需要,進而更願意鑽研學問、樂於學習。

例如,國文是所有大一學生的必修課,但卻長期被學生譏為「高四國文」的延伸,沒有學習者導向的枯燥內容,引不起學生興趣,導致學習態度散漫也不令人意外。

於是,臺師大鳴起改革的槍聲。重新思考一個大學生必修國文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答案很清楚,語文的目的是為了溝通與思辨。

於是,從109學年起,臺師大將大一國文課改成思辨課,採用「思辨、閱讀、表達」為主的教學內容,藉著教師引入議題,學生自發提問與討論,精進學生批判思考與口語表達能力。沒想到改革後,大受學生肯定。

臺師大前教務長陳昭珍說,這項改革工程,早從3、4年前便開始規畫,讓學生在語文內涵中,了解為何而學的意義。

跨域學習,大膽學失敗

在高教深耕計畫引領下,各大學翻轉教學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包括鬆綁系所課程分野,擴大開課、選課、教學、實習的彈性,或透過學院整合開課,讓學生依興趣、性向,自組課程修習,改變目前課表近乎固定的學習模式。

在越來越多問題無法靠單一學科解決下,未來人才需要的能力還包括跨領域溝通合作力,具備開放的同理心更加重要。
教育部解釋,過往的跨領域合作是從各領域人員的觀點出發,無法有效收斂和聚焦問題。在創新思考過程中,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的思考成為重要基礎,先同理使用者需求,再依需求倒推回各自領域,找到解決方法。

但這些教學方法的轉變,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老師。教育部建議各校組織教學社群,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才有創新的可能。

歐盟已將「創業家精神」列為終身學習的重要項目之一,臺灣各大學也貼緊這個潮流。高教深耕計畫也鼓勵大學生投入創新創業,主張「越早失敗,越早學到因失敗而獲得的智慧」。

臺灣藝術大學調查畢業三年的校友,六成畢業生為把自己的創作轉化為工作,選擇投入創業。但實際面對的考驗卻是,對商業模式、市場研究、財務管理等創業所需的技能一竅不通。

為此,臺藝大把創業的第一哩路拉進大學校園,扶植22組團隊開展事業,讓他們不只有藝術家眼光,也有商業腦。

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臺灣有五成學生走入技職體系,著重「動手做」精神的科技大學,也正朝著就業脈動翻轉。教育部指出,技專校院除了教授專業技能外,更要對焦未來產業發展,藉由調整課程、師資、教學、產業聯結等環節,促進實作場域的應用,納入更多任務導向的專題製作,促進學生的就業力。

臺灣科技大學安排各系推動一門總整課程,課程目標是讓學生整合並活用四年所學。以機械系為例,大三必修課「機械系統設計與實務」是該系總整課程,雖只4學分,實作期程卻長達14周,要學生從無到有在100天內解決一個實務問題。
臺科大機械系主任陳明志說,當前機械產業分工模糊,需要能夠整合多項能力的人才。總整課程是一問題導向、專案導向的課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應未來的挑戰。

臺灣曾連續三年拿下世界經濟論壇(WEF)產業群聚效應評比第一名,從南到北皆有上下游整合力完整的產業聚落,例如南港軟體園區、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精密工業、南部鋼鐵產業與臺南科學園區等等。

這些條件其實非常有利於大學就近推行產學合作,但學用落差問題在臺灣卻依然嚴重。教育部認為,教育產出人才與企業期待不符,主因還是出在大學沒有教導學生就業所需的核心能力。

因此,高教深耕計畫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且對準的不再是專業學科能力,而是跨領域、解決問題、創造思考、團隊合作等當前就業核心能力。從北到南的創新課堂逐漸生成,接力養成適應未來社會的年輕人才。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258190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