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就學協助機制-學習取代工讀,逆境生也能發光
2020-7-09

當臺灣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在大學教室裡可以看到一個令人心疼的縮影。

在學生中約1/5為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

根據教育部108學年的統計,大專院校學雜費減免的補助學生數達23.4萬人,若以在學人數121萬人數推估,約19%的學生尋求補助,幾乎每5人便有1人提出申請。這些學生的背景,主要來自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人士及其子女、原住民族。

為實踐教育機會均等理念,如何確保更多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可以順利完成大學學業,成為各大學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在2018年起,鼓勵各大學推動經濟及文化不利就學協助機制、公立大學增加招收、「以學習取代工讀」模式,讓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安心求學也兼顧生活。

教育部高教司科長郭佳音說,協助對象除了前述學生背景外,也含括特殊境遇家庭子女或孫子女,以及獲教育部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助學金補助學生。

另外,鼓勵公立大學以特殊管道,招收入學機會較少的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例如三代家庭無人上大學者、新住民等。

教育部更鼓勵各大學了解經濟及文化不利生的需求,從生活面、學業面、職涯面提供學生全面的輔導機制。

讓學生兼顧課業與生活

在虎尾科技大學資管系就讀的冠霖(化名),父親因鼻咽癌末期無法工作,母親則因車禍無法正常行走,加上重聽,只能從事勞力性質工作,她一個人得扛起祖母、堂姊、弟弟和妹妹一大家子的開銷。為減輕母親的負擔,冠霖下課後,總得騎快車趕往打工地點。

虎科大知道後,便「以學習取代工讀」的制度,讓冠霖安心就學。

冠霖向學校申請「同儕讀書會獎勵」,建立讀書會精進微積分,還可以指導學弟妹。他的導師也替他申請「多元學習生活助學金」,只要參加無學分課程,每小時核發300元助學金,比在外面打工的時薪更高。

這項無學分課程由師生兩人共組,利用課餘時間研讀原文教材,老師一對一輔導離散數學、線性代數等,加強他的邏輯思考能力。

他目前正參加系上老師陳大正的實驗室,與老師進行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研究。陳大正也用課餘時間輔導他,讓他領取學習認證時數,爭取多一分助學金。在更聚焦的學習下,冠霖越來越清楚畢業後的就業方向,未來可能轉往會計系統開發。

臺中的勤益科技大學也設計相關機制,協助學生把打工的時間用來學習,且兼顧生活開銷。

一名左眼全盲、來自單親家庭的身障生,在學期間申請到學校和教育部的助學金,心無罣礙的專注於課業,他的平均成績在一學期內,從50分提升到75分。

銘傳大學則研擬許多機制,輔導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的生涯發展,透過穩定就業幫助學生扭轉經濟劣勢。

小楊在大四期間,參加校內的職業適性診斷測驗,從中重新審視自己的個性,再跟諮商老師談後,比較了解自己優缺點,也更清楚將來想從事的行業前景。他在參與學校舉辦的校外參訪活動中,接觸了日語導覽課程,並在桃園景點練習用日語介紹臺灣文化,讓他對未來想從事的導覽工作,有了更進一步的掌握。

結合社會資源改善學習機會

教育部也引導各校結合企業或基金會,建立募款來源。針對募得的款項,教育部以1:1比例獎勵學校,補助上限為500萬元,也就是學校募款500萬元,教育部就獎勵補助500萬元。勤益科大是去年取得募款獎助上限500萬元的學校之一。

過去,我們衡量一個人的學習成效,總以認不認真、有沒有動機作為解釋因子,但是隨著經濟或文化差距,它對學習表現的干擾也越來越強烈下,如何改善學生們的學習機會,已是教育上不可迴避的課題,而大學做為多數人就業前的最後一哩,更責無旁貸。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808627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