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一門課,啟動創業夢
2015-6-04
擴大應用線上開放式課程,不但為各年齡層的教育帶來更多可能,也成為新世代的創業選項。

大學校園數位學習的蓬勃發展,不僅正面帶動了大學生的學習風氣,也引發了縱向效應。今年23歲的嚴天浩,就讀成功大學化學系大三時,申請成大三創中心的天使金計畫,創辦了Learning is Sharing(LIS)線上教學平臺,就是一個例子。「我相信線上教學是未來趨勢,也可以協助改善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嚴天浩說。

走出校園,縮短學習資源落差

曾從臺中鄉鎮遷移到臺北讀書,因而體驗到資源落差,以及大學擔任家教期間遇見即將要考高中、卻連交叉相乘概念都不了解的國中生,讓嚴天浩思考起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2013年,他召集一群當過家教、補習班老師與偏鄉課輔志工的學生,申請了頂尖大學計畫經費,製作以動畫、圖解與生活應用結合的方式,重新編寫基礎教材影片,並免費公開於網路平臺,能讓缺乏教育資源、平時對上課興趣缺缺的偏鄉孩童與青少年,更容易親近和理解課本裡的知識。
目前,LIS上已累積50多支自製影片,未來目標則是擬定長期計畫,從自然科和國文起步,逐步完成國中小科目的影片,甚至平臺上會有題目測驗、有系統監看學生吸收進度。
除了出身背景和家教經驗的因素,從大一就開始接觸線上開放式課程與磨課師課程,也帶給嚴天浩創辦LIS許多啟發。「大一時,我就聽微積分助教推薦,去上了交通大學的微積分磨課師課程,」他回憶,第一次接觸數位學習,就對彈性自主的設計印象深刻。之後,他陸續接觸了交大的普通化學、臺灣海洋大學的生物化學、臺灣大學的量子化學、中山大學的普通物理等線上課程,也發現相較於傳統教室的面對面教學,大部份錄製影片的老師顯然有下過一番功夫,「教學講解的方式比較生動、比較容易聽懂!」除了瀏覽各大學網站,嚴天浩進一步上YouTube網站直接搜尋有興趣的教學影片關鍵字,因此連結到薩曼‧可汗(Salman Khan)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再度感受到線上教育的震撼:「原來,教學影片還可以結合檢測系統、資料庫等等,去改善個人化的學習經驗、增強互動。」有了這些發現,當嚴天浩想著要怎麼縮短學習資源落差、城鄉環境差距時,「線上教學」就成為躍上心頭的答案。

「如何勾起學習興趣」的挑戰

體驗過線上課程受教者和教學者的雙重身分,嚴天浩認為其優點在於:影片隨時可看,還能快轉、挑自己不會的看,提高時間使用效率。而理科有些觀念不易馬上理解,需要多思考幾次,搭配重複觀看影片解說,也很有幫助。不過,在嚴天浩個人的經驗裡,他在大學點閱的線上課程多半是有考試需求的專業科目,而影片除了預習,更是複習功課的良方。如何讓學生不因為了考試或認證,而是因追求知識和興趣,主動甚至有熱情地使用數位學習,是教育工作者共同要面對的新挑戰。
一路走來,嚴天浩也向不少師長請益過,「大家都很支持我們從線上教育的角度去解決臺灣教育資源落差的問題。曾有一位頂大的教職員詢問我,我如何讓學生願意上網點擊影片觀看、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嚴天浩的進一步做法是,與臺東書屋等公益組織合作,從旁觀察青少年收看教學影片的反應,試圖從中找到更貼近使用者的語言,不斷改良教材內容。數位教學所引起的教育質變,不僅只是大學課程的內涵改變,也灑下更多傳承的種子。化學系畢業的嚴天浩,幾年前可能也沒有預料到,自己會因為這場大學教學微革命,成立了LIS幫助偏鄉學生,未來如果營運穩固,他更有可能成為一個社會企業創業家。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251848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