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動5+2創新產業,綠能科技成為未來大趨勢,成功大學光電中心所推動的「次世代有機發光二極體核心製程技術設備開發與人才培育」計畫已略見成效。
成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同時也是該計畫主持人的許渭州表示,這項人才培育計畫,在教育部補助期間,專注發展固態照明技術,包含LED與OLED相關材料、元件製程、照明模組與驅動電路技術研發。以合作廠商馗鼎奈米科技為例,參與研發人力達74人、與本計畫團隊歷年合作計畫獲得超過9,000萬元補助、技術移轉與專利授權金超過1,000萬元。
LED可取代一座核電廠,綠能已是趨勢
許渭州分析,目前核能佔發電比20%,並不是最大發電源(前兩大發電源為燃氣與燃媒,各佔30%左右),但在廢核目標下,民間擔心限電、缺電,若用燃煤又會帶來汙染。他建議能源政策應先發展綠能,「有多少綠能,再廢多少核能」。
根據統計指出,若全臺的照明設備都以LED取代,所節省的耗電量將近可取代一座核能發電廠。他認為,綠能一定是趨勢,LED固態照明、太陽能電池、水利、風力等。臺灣是全世界LED晶粒產量第一大國,又是半導體大國, 若政府政策能鼓勵全面採用LED照明,除了可增加稅收,提高就業率,亦可激勵業者解決目前的有機與無機半導體LED照明問題。
許渭州說,成大光電中心的計畫,與馗鼎科技合作開發出可應用於OLED與太陽能面板的關鍵製程設備,在第一年度計畫期間,已有國外銷售實績166.3萬美元(約新臺幣5,200萬元),是我國首度將自行開發生產的OLED製程設備輸出海外。
接下來,研究團隊希望再往下游發展,與力志國際光電公司合作,生產OLED照明燈具,從材料、元件製程、測試封裝到燈具模組,打造「一站式」解決方案,持續開發出具自主技術優勢的製程設備。
許渭州指出,馗鼎奈米科技研發團隊負責人莊明岳博士,原本就是校內博士班研究生,他在加入馗鼎科技擔任研發專案經理後,除了應用學校的前瞻技術,加上馗鼎科技在常壓電漿的基礎,與本計畫團隊合作開發出可用於OLED製程的串聯式連續鍍膜與封裝設備等產品。
產學合作激火花,產業水準再提升
除了與馗鼎科技合作,成大團隊第一年也輔導廠商成立新創公司,包括言碩科技、柏均科技與嘉明真空,從事低壓或常壓電漿表面處理、表面改質及真空設備等,其中不少成員出自成大博士班。
例如陳應誌博士獲聘於國內光電指標大廠隆達電子、武黃俊博士獲聘於錸寶科技,另外博士生賴文峰也獲聘進入永發欣業公司,負責OLED相關製程設備技術開發。
許渭州表示,臺灣在設備環節較弱,早期包括友達光電等,很早就投入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技術,甚至比韓國三星還早做,但後來逐漸被三星超越。他認為,目前半導體設備都被美、日、韓壟斷,臺灣一定要打破壟斷,例如透過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發展經驗,加上成大團隊本身的技術跟經驗,相信未來會迎頭趕上世界各國。
此外,許渭州表示,目前此計畫也與教育部的大學校院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產業博士班)合作,可以讓博士生兩邊都領研究津貼,畢業後也可直接到企業上班,省去就業問題,確實是產學合作的極佳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