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才賽開打,近年來常有國內優秀學者被以3、4倍薪水挖角到國外,相較於歐美及亞洲星、港等地的頂尖大學,國內大學教授薪資偏低,月薪約10萬元左右,導致臺灣留才、攬才不易,為強化我國高教競爭力,教育部107年度推出「玉山計畫」,今年延攬了44名國際優秀的玉山學者,每年最多加薪500萬元;另針對國內優秀學者,教育部規劃大學利用高教深耕計畫的補助款,為教授彈性加薪,並增加教授研究加給,盼能留住國內優秀人才。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坦言,臺灣與鄰近的亞洲國家相比,在薪資上的確缺乏誘因,玉山計畫先著手於改善薪資結構的問題,在對外延攬頂尖人才上設置「玉山(青年)學者」,外加薪資每年最高新臺幣500萬元;在對內留才上則採「高教深耕計畫彈性薪資」和「教授學術研究加給提高10%」,為國內優秀學者加薪。
玉山學者的徵選依學術領域區分為工學、理學、人文與藝術、生命科學及農學、醫學及社會科學等6領域,玉山學者需符合曾獲諾貝爾獎、國家級院士、服務於國際一流學術研究機構10年以上等條件之一,玉山青年學者則限定取得最高學歷10年內且曾服務於國際一流學術研究機構5年以上或有執行重大研究計畫經驗等。
在薪資方面,玉山學者外加薪資每年最高新臺幣500萬元,年薪可達650萬元,一次核給3年;玉山青年學者外加薪資每年最高新臺幣150萬元,年薪可到250萬元,一次核給5年。
不過,朱俊彰說,要吸引優秀人才來臺任教絕對不只有薪資因素,還包括到研究環境、是否能提供眷屬生活和就學協助等,因此,教育部除提供外加薪資,也提供最高150萬元的行政支援費,並提供研究經費與設備、研究助理人事費、住宿與搬遷費及子女教育協助事項等。
此外,朱俊彰指出,行政院推動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針對境外優秀人才提供許多福利措施,相信將對吸引外籍優秀人才有所幫助。
不分國籍,橫跨三大洲
今年度獲選的玉山學者、玉山青年學者深具不同的專長,也因著不同的原因來臺任教。像是國際奈米材料專家李利本就在臺灣出生成長,44年前赴美攻讀博士後,就一直留在美國發展,後來成為國際奈米材料專家,曾被多家學術機構挖角,今年因為玉山計畫鮭魚返鄉,以玉山學者身分到陽明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任教,李利把在美國研發的奈米生物晶片技術帶回臺灣,希望能應用在癌症早期偵測上。
國際植物生技學界的頂尖人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格魯.伊森姆(Wilhelm Gruissem),今年以玉山學者身分到中興大學任教。伊森姆對臺灣並不陌生,過去他曾擔任我國國科會的外籍顧問,並與中興大學學術副校長楊長賢相識多年,除了長年的信任關係之外,再加上中興大學自有實驗農場,並且在水稻方面的研究卓越,可協助伊森姆進行實測階段研究,而臺灣可經由參與協助伊森姆研究,共同解決全球糧荒。
玉山計畫除了招攬重量級國際知名學者來臺外,也吸引了許多在海外任教的臺灣年輕學者返鄉,像是年僅29歲的龔仲偉原在化工領域最頂尖的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化學系進行博士後研究,今年毅然返臺,以玉山青年學者獲聘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龔仲偉之所以願意返臺,主要是他希望把所學回饋給臺灣學生。他自己從小在臺灣長大,並取得博士學位,求學路上獲得許多教育資源,也得到很多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他希望成為曾幫助他的師長一樣,指導更多臺灣學生,讓教育可以傳承。
原在香港大學任教的劉康慧,離臺求學、任職20多年,今年終於回到家鄉,獲聘為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儘管放棄了高薪的港大教職,劉康慧也不覺得可惜,她認為,薪水不是最重要的考量,臺灣的生活環境、優秀的研究團隊,對她來說都深具吸引力,另外,由於她從事非營利組織研究,臺灣的非營利組織發展非常具有多元性,她希望藉由自己的專長,讓臺灣的故事可以躍上國際期刊。
今年度共有30校、141件申請玉山計畫,最終有14校、46件計畫通過審核,總計44人獲選,包括玉山學者21人、玉山青年學者23人。教育部統計,其中24名是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海外學人,另10名美國籍、3名法國籍、2名德國籍,還有來自日、韓、加、英等國家學者。
朱俊彰坦言,原先是期待今年就可以招攬到100位玉山學者,但由於第一年實施,學校對於延攬人才的標準未必熟悉,此計畫在國際上的名聲可能也不夠響亮,再加上教育部的審查也相對從嚴,所以人數不如預期。
不過,朱俊彰認為,今年已經確立了攬才標準,教育部明年也會進行文宣和座談的宣傳,甚至是直接組成攬才團到國外知名大學攬才,相信明年度玉山計畫的玉山學者就可以達到100位的目標。
朱俊彰說,這次延攬到44位優秀學者來臺任教,對臺灣高教有重要的意義,高等教育的發展有兩大要素,一是要有好的學生,二就是要有可以培育人才的老師,透過玉山計畫延攬國際優秀人才,可以帶動、提升臺灣教學研究的水準和能量,且不只是限定外籍的優秀人才來臺任教,也很希望在海外就學、就業的臺灣優秀人才能夠回流臺灣,建立一套良性的人才流動循環,避免只有人才出去、卻回不來的情況。
國內學者也有彈薪、研究加給
在對內留才方面,教育部祭出銀彈,要學校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款為優秀教授加薪。在高教深耕計畫中,獲國際競爭及研究中心的學校,得支用補助款經費20%用於彈性薪資;未獲國際競爭及研究中心的學校則得支用補助款經費5%,每人每年最高彈性薪資額度,將比照玉山學者,上限為500萬元,超過部分全數由學校自籌。
教育部也調增國立大學教授級學術研究加給10%,將教授學術研究加給由現行5萬4,450元調整為5萬9,895元,每月增加5,445元,擴大教授與其他職級教師間的學術研究加給差距,藉此留任大專校院教授。
至於具有教授職級的私立大專院校教師,約有4,500位,教育部107年度起也同步調高私校獎補助款,共計增加5.5億元,讓各校運用該筆獎補助款調增教授職級的學術研究加給。
對於玉山計畫的補助,外界雖樂觀其成,但最擔憂的就是經費難以永續的問題,朱俊彰表示,這部分不必過於擔心,玉山計畫絕對不是臨時性或是倡導性的經費,這是國家在延攬人才上的長遠規劃,在預算部分,教育部也一定會用努力維持經費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