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力的價值大於學歷,強調實作的技職教育,在全球越來越受到關注。
近幾年,臺灣技職教育更有逐步回溫的現象,今年北中南幾所國立科大重設五專部,更吸引會考成績可達建中、北一女錄取標準的學生搶進,掀起一股熱潮。
4年80億的投資
在這一波回暖潮中,教育部也積極強化技職教育體質。
過去幾年,透過第一、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大幅翻新落伍的設備、建立業師教學、學生實習制度等等,讓臺灣技職教育重見曙光。去年,更進一步加碼推動「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以下簡稱優技計畫),爭取到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經費,預計4年投注80億元,以「為學生找到未來、讓工作找到人才」為目標,讓臺灣技職教育更貼近產業心跳,學生畢業後可以立即跟產業接軌。
計畫主持人暨南國際大學張進福教授指出,未來產業所需的技能不再局限在單一科系,培養跨領域人才更是技職校院未來的方向。「優技計畫」推動建置「跨域實作場域」,由各校整合跨系、跨院的資源,設計出連結產業需求課程與設備,強化學生實作教育。
以車輛工程學系為例,若希望推出「車聯網計畫」,學校需先盤點校內相關科系和資源,像是在雲端運算方面需要資工、資訊管理系,在數據平台上需要電機電子系或是資工系,而車載終端,則需要機械工程、電機電子工業、工業工程系合作。
談起跨領域學習的好處,張進福指出,有一所技專校院成立醫護工程人才培育實驗室,整合醫管系、護理系、電子電機相關科系的資源,讓不同科系的學生一起學習,未來具工程專長的學生,有了醫護知識,也可以到醫療器材公司做設計和維修工作,出路更廣。
過去業界常抱怨無人可用,產學在人才培育上的契合度不足,「優技計畫」推動學校建置「產業菁英訓練基地」,教育部首開先例引入法人機構,開啟學校、企業以及法人之間的三方合作,更配合國家推動創新產業,打造區域性技術訓練基地,培育專業師級技術人才。
北中南訓練基地大串聯
教育部今年針對「5+2」創新領域先推動示範點計畫,目前建置了8個區域性的「產業菁英訓練基地」,包括電機、電子、機械領域的南臺科技大學「再生能源轉換器設計製作與教學整合」、健行科技大學「太陽光電模組暨發電系統設置」、龍華科技大學「3D數位電路板設計暨智慧製造類產線工廠」、正修科技大學「CNC工具機切削技術」。
在生技領域方面,有嘉南藥理大學「分析檢測人才培育暨區域技術聯盟基地」,因應社會需求,培育食安、毒安、藥安的檢測人才;前瞻軌道領域則為高雄科技大學「前瞻鐵道機電技術人才培育」;紡織領域則有亞東技術學院「機能時尚紡織品類產線基地」、崑山科技大學「織物染整及印花類產線基地」。
張進福說,產業菁英訓練基地的補助規模大,希望學校領到補助後能成為領頭羊,進而帶動周邊的夥伴學校。另外,也透過技優學生制度的建立,讓學校主動遴選學生,並輔導學生就業,後續持續追蹤技優生畢業後的發展,分析學習成效。更重要的是希望藉由學校跟產業的合作,讓學生早點熟悉產業,一畢業就可以直接上線。
以南臺科技大學「再生能源轉換器設計製作與組裝測試類產線示範基地」為例,它是一座整合生產再生能源轉換器產品所需的軟硬體設備,包括設計開發、製造、組裝測試、安規驗證等工作的示範工場。
南臺科技大學也與崑山科技大學、遠東科技大學等夥伴學校合作,共同培育種子師資。全國各技專校院師生也可獲取共享教具與教學資源,示範基地預計每年可培育300位技優學生,持續為綠能產業人才需求注入新動能。
另外,健行科技大學的「太陽光電模組封裝類生產線」,則相當於一座太陽光電模組工廠,更與工研院綠色能源研究所、台電公司合作,由學校搭配廠商,進行產學合作及校外實習,訓練學生累積太陽光電模組封裝的實作能力。
激起師生熱情
張進福分享說,「優技計畫」推動至今成效良好,學生、教師和學校端都給予正向回饋,學生對於自己的學校有獨一無二的實驗室感到興奮,激起學習熱情,很多老師定下目標,不只是培育技術人才而已,更是要培育師傅級的學生,還有的學校告訴他,因為建立了訓練基地,對學校的招生大有幫助。
除目前這8個示範點外,未來還會有電子產業最重要的半導體封裝測試、車用電子、循環經濟水回收、長照人才培育基地。另外,搭上近年來的電競風潮,也會有電競人才培育基地,如遊戲撰寫、開發、選手培訓等。
不過,目前8個示範點中,比例較高的是製造業。張進福指出,機械、電子、電機、資工等領域約占4成,服務業的比例的確偏少,未來兩個月打算加強軟性的產業,可能會由教育部開出一些建議的題目,讓學校根據特色申請。
「優技計畫」也鼓勵學校建置「類產業環境工廠」,希望學校打造類似工廠的實際環境,讓師生更加貼近業界實務,學生踏入職場便能立刻上手。
教育部預估,「優技計畫」執行期滿4年後,將累計培育2萬名技優學生,另將有3千6百名種子教師回校繼續培育學生。
張進福說,在激烈競爭下,過去技專校院只拿得到較少的補助,現有了「優技計畫」,技專校院可以拿到經費、資源,建立一個獨一無二的實驗室,除學生會感到非常興奮,進而激發學習興趣之外,對學校的招生宣傳,更是很有用的武器。長久下來,若這些訓練基地都能成功培養出優秀的技職生、創造出故事,相信社會整體也會對技職教育、技職生的印象也會有所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