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臺灣科技大學-科技及創新,讓小城風華再現
2017-11-10

「邱老師,APP的後臺管理是由我們自己操作嗎?大家數位能力不一樣,怎麼辦?」臺下鎮民舉手發問。

今天是臺灣科技大學為臺東關山鎮設計的智慧關山APP(應用程式)測試版第一次鎮民會議,偌大的會議室裡來了數十位鎮民,座位幾乎全坐滿,大家聚精會神的聆聽並積極分享使用心得。

「i-Villages城鄉牽手計畫是透過臺科大老師的跨域合作,與地方公民營單位、意見領袖、居民等偏鄉在地夥伴一起解決當地問題,也讓學生有學以致用的服務學習場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負責人之一的建築系副教授邱韻祥言簡意賅的道出他們現正做的事,亦是教育部推動USR計畫的意義。

引進科技,振興小鎮

50多歲的張愛珠,擅長手製部落傳統服飾,每逢豐年祭,族人常向她訂製服飾。今天,她特地放下手邊縫製工作趕到米國學校(關山鎮農會)學習如何操作智慧關山APP,「雖然我不懂電腦,但我還是想學呀!最起碼這個APP,可以讓我的愛珠工作室多了曝光率。」

經營「待客之稻」農產行的李美蘭自產自銷,客人下單後才碾米包裝出貨,是名副其實的關山小農,同樣很期待智慧關山APP能為她帶來新客人,「我們目前只有臉書和親友口碑行銷。如果以後遊客來關山玩下載這個APP,裡面除了食玩住行的資訊,還有機會認識我們小農。」

邱韻祥指出,相較鄰鎮鹿野有熱汽球、池上有金城武樹,關山似乎少了亮點,但其實他們是多元發展,只是大家都是單打獨鬥,加上當地網路速度慢,居民數位落差嚴重,「我們希望從建立智慧關山APP成為鎮民的共享平臺著手,將關山特色全部串聯起來,大家一起把關山行銷出去。若這塊拼圖有缺片,就由臺科大幫忙補齊。」

臺科大的「i-Villages城鄉牽手計畫」涵蓋嘉義縣豐山村、臺東關山鎮、宜蘭澳花村及南投發祥村等4個臺灣原住民偏鄉。以關山鎮為例,第一階段會逐步落實社區營造、佈建鎮內無線網路、開發智慧關山APP和遠距教學及陪伴,接下來還會引進物聯網(IoT),藉以提振當地觀光及農業。

「參與這項計畫約有200人,建築系、資工系、自動化與控制系所、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以及師資培育中心、物聯網創新中心的師生都會陸續加入」,邱韻祥以IoT應用為例指出,關山公車很會誤點,常看到老人家在大太陽底下等公車,未來若把IoT應用在縱谷沿線的公車上,只要使用APP,就能知道公車何時來,還能將IoT結合空拍無人機,幫關山農民檢測農損、噴灑農藥等。

連結在地,深耕教育

校長廖慶榮強調,臺科大全校師生的動手實做能力都很強,社會服務團也十分有名,「我們是專業型大學,要實踐社會責任,就要真正用到師生專業。」但廖慶榮不忘大學教育本職,他說:「遠距數位教學是第一階段4個偏鄉都會啟動的項目,我們會製作英文、數學、機器人等教學影片,每周還有固定的遠距上課時間;若他們需要協助,可隨時和臺科大的大哥哥大姊姊聯絡。現有30幾位學生參與,他們事前須接受訓練,以提供適當的遠距關懷與陪伴。」

邱韻祥更期盼與國立關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的數位教學合作,培育他們成為永續經營關山發展的種子,「關山工商的孩子大多來自於相對弱勢的家庭,時常下課回到家就只有自己一人,加上學校老師流動率高,孩子容易處在不安情緒中;我希望透過遠距陪伴,先穩定他們的心緒,再利用數位教學培養一技之長,最後他們可以回饋自己的能力,協助鎮上不懂電腦的居民管理APP後臺。」

帶領學生實踐社會責任

「1996年,關山親水公園剛開園時曾輝煌一時,每年入園人次可破百萬,但現在已經沒落了,整座園區顯得有些荒涼。我想把之前學到的平埔族竹屋工法,運用在公園的露營區及其他園內設施,還計畫未來寒暑假,舉辦一些與當地人文歷史有關的活動,重新活絡公園」,喜愛綠建築、重視環境生態保育的建築系大四生吳育庭娓娓道出她對自己畢業設計作品─關山親水公園規劃案的初步構想。

今年暑假在老師安排下,吳育庭曾向高齡70多歲的王師傅學習快要失傳的竹屋技法,參加夜訪關山活動,體驗早期農夫巡田水的過程,「這些經歷,讓我對關山從完全不知道臺灣有這個鄉鎮,到現在希望協助關山發展越來越好。我想,若能把這些人文特色放進親水公園裡,往後遊客也可以透過親水公園認識關山。」

邱韻祥認為,建築本來就是以人為軸心,傳承傳統建築技法且為它在新時代找到新價值,也是實踐社會責任的一環,「我們一方面重建過去建築歷史,一方面學習前人智慧,尤其竹子是永續的環保建材,長到4~5年就能砍下來使用,一間竹屋至少可用80年,相較於樹木要長到百年才能使用,竹子的經濟效益更佳。」

近80年的關山嘉賓旅社完整保存歷代修繕足跡,融合日本、閩南、工業等各式風格,堪稱是一部關山建築史,現已被列入歷史建物,未來將作為環境教育中心;殊不知,2015年它差點面臨拆除命運,邱韻祥是當年搶救老屋的關鍵人物之一,自此和關山結下不解之緣,2年後臺科大就在邱韻祥與居民互信互賴的基礎上,啟動USR深耕型計畫,帶領關山邁向「智慧慢城」。

文化復興,打造國際慢城

邱韻祥不諱言,在這裡得到的幫助比貢獻的還多,像長興竹行第二代負責人蘇桂仙,幫忙引薦打造平埔族傳統竹屋的老師傅、關山鎮農會米國學校校長彭衍芳建議,採用當地手繪電影看板的老畫匠畫超市壁畫,「關山農會超市是老倉庫所改建,外面的停車場原是鐵路局員工宿舍,現已被拆掉。為喚起居民的共同回憶,我將超市外牆設計成員工宿舍內景,再以適合自拍的穿透視壁畫呈現,既能重現歷史場景,遊客也可參與其中。」

整個壁面構圖是臺科大學生打底後,再由老畫匠層層壓色上去。但邱韻祥透露,老畫匠從未接觸過穿透視畫法,壓色方式又與我們學的不一樣,曾讓我很擔心,還先安撫團隊說:「即使和原本想的畫面有差距,還是由當地人所繪,別具意義!」結果壁畫完成後,比我們的預期還要好,連在地長輩都跟我說,這面壁畫讓他們憶起昔日時光,讓我體會到與在地連結的重要性。

邱韻祥的國際生團隊在當地也相當知名,他十分倚重外籍生在自己國家的生活經驗,或是以外國觀光客眼光來檢視關山社區營造;同時,也安排國際生體驗阿美族的日常生活。

負責款待國際生的是阿美族媳婦劉美君,今年匯聚8家阿美族小店一起創立「阿米思」品牌,儼然已是族裡的意見領袖;她笑說:「款待國際生的壓力超大,但也讓我嘗試從國外遊客的觀光角度出發,預想外國朋友會喜歡什麼,比如參觀包檳榔葉的荖葉園、稻田和阿美族的傳統家屋,邀他們喝小米酒、吃檳榔。結果學生反應都很好,未來若有外國觀光客,就能如法炮製了!」

「我們現正申請國際慢城認證,很有機會成為臺灣第五座慢城,發展國際觀光。希望這次和臺科大的合作,借重他們在教學、專業領域和資訊科技上的優勢,把關山打造為東部的智慧慢城,達到活化關山的目標,」關山鎮鎮長戴文達透露對USR計畫的深切期盼,也是關山鎮民的共同願景。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806896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