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中山大學-大學共感,重振舊港文化
2017-11-10

旗津、哈瑪星與鹽埕,是高雄最早開發的三個區域,這些地區曾形成獨特的港埠文化與歷史,然而,隨著高雄整體經濟發展與政經中心的轉移,這些地區的繁華不同以往。

為了重現往日光華,中山大學結合校內各科系的力量,開始了「高雄舊港新灣社區實踐」計畫,致力要一片片拼回往日榮景。

「知識分子就是社會的良心,知識的力量就是要用來揭露不公不義,打破不平等,讓社會更美好,」中山大學學務長楊靜利揭示知識的本質及存在的意義,述說大學自有其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看著我們所在的這個老區域活力不再,青壯人口不斷外流,我們當然應該要貢獻一些力量。」

自力造舟,重返榮光

於是,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結合校內各科系及在地力量,持續挖掘當地的歷史風華,其中,旗津的傳統舢舨(雙槳仔)工藝與文化重現是重頭戲之一。計畫團隊展開臺灣首個木船實作計畫,在老師傅經驗傳承及各方協力下,一艘遵循傳統技法製作而成的舢舨在高雄愛河成功下水。

值得一提的,計畫團隊更將此造船經驗進一步擴散,精心規劃的五日及七日「自力造舟」活動,讓有興趣的人士皆能親身體驗。甚至,此造船活動已衍生出新創企業,可持續推廣海洋Maker教育。「身為海洋子民,理當親近海洋,了解海洋事。」楊靜利說。

為了重振舊社區活力,計畫團隊建構許多活動,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蔡敦浩強調,「這些活動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都是學生與社區居民密切互動而發想完成。」

為了讓民眾願意走入鹽埕巷弄,計畫團隊推出「埕市謎走」遊戲,六條截然不同的路線,讓參加者透過解謎、尋寶、逃脫等,實地深入鹽埕,跟著遊戲回到過去。這樣一款遊戲的實現,除了中山大學外,還結合了當地國小、旅社、咖啡店、餐廳、鈕扣行、書局等在地店家的參與,日漸沉寂的巷弄有了活力的灌入。

「開始時,我們常常受到質疑,但是我們就是一次一次和他們溝通,尤其要注意的是,這些老店家其實都不缺錢,所以也不需要我們協助吸引客源,我們不能抱著解決問題的心態來和他們互動,而是要願意傾聽他們的過往,如此才能使他們卸下心防,願意配合活動。」蔡敦浩說。

融入教學,學生參與

楊靜利也強調著,「我們所做的各種努力,不是為了要創造短期的觀光效益,不是為了一時的熱鬧,我們希望能做到的是讓在地居民回想起往日的榮光,願意再次投入活化區域,也讓年輕人願意回到家鄉打拚,讓他們了解這塊土地還有許多夢想有待追尋。」讓高雄舊港新灣社區重新活躍,這才是打破城鄉差距,解決人口老化境況的釜底抽薪之道。

除了特定計畫外,中山大學通識中心設有服務學習組,每學期開設將近20門課程,修課的600多名學生在授課老師的帶領下,皆在執行與社會責任相關的課業任務,例如生態導覽、公民服務等。蔡敦浩同時也擔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他說,「將社會責任概念落實在日常的校園教育中,讓每位學生都願意承擔自己的公民責任,這將是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所能發揮的最大影響力。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806570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