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逢甲大學-擁專題式課程,鍛鍊畢業即戰力
2017-9-08

產業環境快速變化,大學人才培育卻面臨「學用落差」「供需失衡」等困境。為了有所突破,逢甲大學引進CDIO教學模式,利用跨領域專題式課程,激發學生靈活與創意思考,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結合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作(Operate)的CDIO模式,是由麻省理工學院與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於2000年發起,希望透過經驗共享,以教學創新縮短大學的學用落差,後來發展成全球高教圈的國際組織,逢甲是台灣第一所成功加入該組織的會員。
「我們期望透過對社會產業真實問題的思考與實作,培育出符合未來所需的跨領域專業人才!」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說出對CDIO的期許。

新鮮人、深碗、畢業三大專題

在具體的作法上,逢甲大學按照CDIO的構思、設計、實施、運作四大階段,規劃新鮮人專題、深碗專題、畢業專題三種課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培養學生能將知識轉化為實作能力。
新鮮人專題的用意在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讓大一新生在進入不同科系後,可以探索、了解未來所學在實際產業的發展。
逢甲大學教務長王葳表示,「我們希望透過新鮮人專題,點燃他對大學的熱情!」例如,自動工程控制系以「自走車」為主題,讓學生從「動手做」的過程中,及早建立學習目標與動機。
深碗專題則是要打破淺碟式學習,協助大二、大三學生透過專題,將知識及工具進行統整,培養學生具備完成畢業專題的能力。
例如,為了讓學生學習打造與土地共榮的輕建築與整合性服務模式,「建築專業學院學士班」就會以主要課程「建築設計」,搭配「綠建築實務」、「3D設計軟體之應用」等課程來進行深碗專題。
自大三開始的畢業專題,則是讓學生從動手做中發掘團隊合作及實作課程的樂趣,啟動學生創意發想以解決問題。例如智慧居家照護期末專題,就結合資訊系與自控系的學生,產出「居家照護之老人跌倒偵測應用系統」作品。

教師是成功關鍵

透過CDIO模式的實施,逢甲大學期望突破課堂既有的教學慣性,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課程進行方式,使學生承擔主動學習的責任,並透過創新思維的訓練,培育產業及社會所需要人才。
如同教學資源中心執行長鄧鈞文所言:「我們希望將教學的主體,重新聚焦在學生身上,而教師正是成功的關鍵!」
為了協助教師了解CDIO四大能力培育主軸,逢甲大學提供完整的培訓與鼓勵方案,包括:遴選教師出國學習CDIO專題式課程與教學,回校後實際應用於教學,並擔任專題式學習課程的種子教師,協助推廣各項創新教學方法,以及成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定期辦理社群討論會,並舉辦系列課程與工作坊等,另外,逢甲也提供創新教學獎勵措施,將CDIO專題課程的開設納入教師評鑑及升等項目。
透過CDIO的創新教學模式,逢甲積極將學用合一精神融入課程教學設計,透過在校解決產業的真實問題,培育出能夠進行設計、開發產品與提出創新想法的未來跨領域創新人才。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773249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