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貢獻 〉「國家講座主持人」系列八:成功大學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教授羅竹芳 轉進冷門研究,重振臺灣草蝦育種
2017-5-10
「1995年利用昆蟲細胞做真核基因表現轉攻蝦類病毒,是因為當時前者就像和一群人一起造太空艙,只能當一顆螺絲釘,蝦類病毒研究卻像在沙漠上造鎮,雖然寂寞,卻更適合我。」成功大學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教授羅竹芳說道。

草蝦育種先驅

羅竹芳現任成大生科院、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教授,因專攻甲殼類疾病學病毒分子生物學,成功透過生物科技篩出具抗病性的草蝦,讓臺灣成為全球草蝦育種的先驅,並曾獲得第五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三度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且因兩次入選國家講座主持人,晉身終身榮譽國家講座。
在糧食安全成為全球重要議題之際,由於蝦類是單位面積下產值最高的養殖動物之一,成為全球競相爭逐的戰場。羅竹芳指出,全球蝦類養殖市場每年約有400萬公噸的產量,其中白蝦的育種幾乎控制在美國人手裡,無法取得種苗的漁民因只能在外海捕捉野生種,存活率不高的情況下,只好以投藥等方式增加存活率。「和我們團隊做研究的法國人就曾說,亞洲蝦很髒,法國人是不吃的。我當場告訴他們,研究蝦類育種不是為了法國人,而是要讓亞洲人也有好的蛋白質來源,也能吃得高尚。」羅竹芳回憶道。
但彼時,羅竹芳和法國研究團隊之間仍是唇齒相依的,除了同樣看重風味特殊的草蝦必定更受市場歡迎,她當時在水產疾病學、病毒與宿主交互作用等論文的高引用率,皆是國際蝦類養殖重要的參考資訊。對羅竹芳而言,要把世界各地的草蝦樣本,以活體的方式運送到臺灣,不僅難度甚高,更所費不貲。「第一批送來的5 千多隻草蝦裡,存活率只有2%,但老天待我不薄,我們在第一批就篩到具抗病毒的活蝦。」

專注,造就卓越

幸運」、「老天幫忙」,幾乎是羅竹芳在陳述研究過程時,常出現的關鍵字。乍聽之下,只察覺得出正面樂觀的一面,但若知道她一路走來曾「放棄」的,就更能體會這個老天幫忙,也有著「天公疼憨人」的自我欣慰。
「我從小就喜歡生物,記憶所及,常常都拿著一支捕蟲網到田裡去抓蟲,看果園裡的毛毛蟲什麼時候變蝴蝶。」所以在進入臺大教書後,羅竹芳本來也著重在利用昆蟲細胞做真核基因表現,但她回憶,當時的能人太多,感覺很像一群人在造太空艙,在衡量自己最多只能當一顆螺絲釘後,決定轉戰蝦類病毒的研究。這個決定,等於要放棄前面十幾年的累積。
「這還不打緊,在研究水產疾病學後,發現這門領域真的基礎太少,研究難度也更高,後來更慢慢把其他研究題目一併斷掉,只專心研究怎麼救蝦子。」她說道。2012年底,當羅竹芳和法國研究團隊開始出現突破點,正為下一步「育種場」的場地傷透腦筋之際,來自成功大學前校長黃煌煇的邀約,讓這項計畫有了往前跨進一步的曙光。
「我很幸運,黃校長願意提供我將理論化為實務,甚至貢獻南部養殖產業的機會,而當時臺大的李嗣涔校長也鼓勵我,他知道我有自己的目標,也一定會達到。」兩番懇談、兩份成全,也讓羅竹芳成功在成大安南校區建構出一級的草蝦實驗、育種與養殖的一條龍產業鏈。

一家子生物學家

有趣的是,羅竹芳進入成大多年後,人們才發現生科院竟然有一對母女檔,較羅竹芳早6年多進成大的王涵青專攻無脊椎動物和免疫學,今年還拿下「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我常開玩笑地說,我女兒是我的競爭對手哩。」話雖如此,洋溢在羅竹芳臉上的卻滿是驕傲。事實上,包含自臺大昆蟲系退休昆蟲病理學專家王重雄教授,以及目前在北醫任教,專攻結構生物學的兒子王皓青,一家人皆在生物學界有自己一片天。
羅竹芳說,這可能和兒女小時候曾在苗栗外祖父母家裡長大有關。「我小時候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長大,他們面對的就是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教育。」羅竹芳回憶,父親雖然從事教職,從教務主任一路升到校長,但從未要求小孩的成績,假日就是帶小孩到公園玩耍或爬山。「父親從來不會壓抑孩子的想像力,還記得小時候我曾對著空氣假裝撥電話給父親,父親也煞有其事的陪我演出。」
而喜歡蒔花種菜種果樹的母親,更從小就為孩子建造了一座天然的植物園,讓許多生物自然的生長其間。因此,在成大安南校區偌大養殖場的一隅,也有著一座小花園。半盲的系狗阿醜,是這座花園半個管理者,每天招呼著實驗做得累了,就來花園小憩的學生們。「所以我們的研究生連假日都喜歡來實驗室,我常和學生分享,只要你夠執著,運氣就會降臨在你頭上,前面的累積是很重要的,沒有一步會白走。」羅竹芳說道。

以關鍵技術打造良性市場機制

從成果來看,也顯然是如此。目前成大安南校區在羅竹芳3年多的建構下,不僅成立了種源培育中心,更和國內外產業界組成「養蝦企業永續經營產學聯盟」,聯盟成員包含統一、大成長城企業、瑞基海洋生物科技、美商偉克等。羅竹芳說明這都是從我們的研究設備有分子生物室、樣品準備室、核酸聚合酶連鎖反應室、電泳室、資料分析室、細胞病毒培養室、培養室、微生物培養室、組織病理室、水生動物活體分析實驗室,一直到育種設施,結合了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育出抗病草蝦。
「除了跳出池子的,目前安南校區育種場可以做到的是92%的存活率,在東南亞只有10-30%,而法國則在90%左右。」但羅竹芳也坦承,從育種到養殖產業終端,還有很多問題要克服。起名為「永續經營產學聯盟」,為的就是透過技術的把關,未來做到「產業機制」的把關。羅竹芳認為,如果每個擁有領先技術的人,都只想到賺錢,這項技術很快會被濫用,不但消費者享受不到好處,業界也會很快殺成一片紅海。
這項堅持,熟悉羅竹芳的人並不感到驚訝。畢竟,1997年研究出「水產類核酸擴增檢測試劑」,技轉給瑞基海洋生物科技後,目前這項技術在水產類試劑的全球市佔率已有70%,也讓瑞基從一個兩人公司,成為一家跨國企業。但羅竹芳仍堅守學研的角色,做為國內外相關企業的研發後援。因為論文研究的領先、產學合作的績效與誠信,讓羅竹芳在國際養殖產業上累積了許多經驗,也才逐漸醞釀出目前產學聯盟的具體作法。
「這個產學聯盟第一個目標,就是堅持只賣冷凍蝦,因為冷凍蝦可以庫存,就可以調節產量,不會有供需不平衡、價格起伏太大的問題。」她進一步說明,從最上游的種源培育中心,建立養殖蝦品系,到第二階段的種蝦量產繁育中心,這兩塊因投資龐大,需要更多大企業支持,但這兩階段一旦建立起來,後續的蝦苗生產與終端的市售蝦養殖場,就很容易移植到現有的養殖業者。從20 多年前,在有如荒漠的草蝦病毒領域打下第一根木樁,羅竹芳想以領先研究所建立的,何止造鎮!更希望在蝦類養殖建立一套可移植的產業模式,讓臺灣的競爭力逐水草而居,爭搶全球藍色經濟的話語權。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249839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