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永續 〉正修科技大學-一場浪漫的偶遇,串起人與土地的共好行動
2025-7-05
文字/陳玉鳳 圖片提供/正修科技大學

在臺灣最南端的屏東,有一條通往墾丁的省道。旅人常風塵僕僕直奔海邊,卻鮮少留意,若稍作繞道,途中便可踏入一片蘊藏客家文化底蘊與自然風光的土地—新埤與佳冬。

一場「浪漫的偶遇」成了契機。正修科技大學自二〇一九年起啟動「創生左堆‧再造新佳—創造新埤佳冬的再生力量」計畫,結合地方創生、產業轉型與青年培育,為這片土地注入新活力。「我們當初只是因為塞車才臨時繞進新埤,沒想到眼前竟是美麗的大武山、純淨的農地與豐富的文化資產。」正修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教授陳信宏回憶起這段緣分的起點。

新埤與佳冬同屬六堆中的左堆,擁有張家古厝、蕭家古厝等超過百年的客家建築,以及與歷史緊密相連的文化記憶。然而,隨著人口外流、農產滯銷、古厝閒置與青年難以返鄉等挑戰,這片土地逐漸沉寂。正修科技大學期盼透過此計畫重塑地方魅力,喚回土地的生命力。

農產 × 觀光 × 青年:三力合一打造地方創生新模式

正修科大團隊依據地方需求,規劃出三大推動主軸:農產品加值、觀光旅遊升級,以及在地青年就業促進,展現由點到線、再到面的串聯力道。

在農業面向,團隊協助開發多款具地方特色的加工品,包括火鳳酥(火龍果加鳳梨)、水果瑪德蓮、水果牛軋糖等。其中如將紅心芭樂融入牛軋糖內餡,不僅保留水果風味,更利於保存與外銷。

這些產品已成功打入高雄漢來飯店、佳冬景點市集等通路,並導入區塊鏈QR code農產履歷系統,讓消費者能完整追蹤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包含產地、耕作方式與檢驗資訊,有助於品牌建立與信任感提升,藉以擴大行銷效果。陳信宏特別提到:「屏東唯一沒有農會的新埤,過去農產銷售長期依賴他地,我們希望透過這項計畫,逐步建立新埤農民的自銷能力與品牌識別。」

在觀光升級方面,團隊透過文化導覽、社區營造與藝文活動,逐步形塑在地特色。不僅規劃主題遊程、串聯旅遊團進入場域,還活化古厝空間設置舞臺、重啟佳冬詩人步道,並定期舉辦藝術家駐村與音樂表演等活動。其中,「共下咖啡」結合百年古厝與藝文展演,已成為在地新興亮點,吸引客家金曲獎得主山狗大後生樂團駐唱演出,展現文化創生的魅力。

第三主軸則聚焦在青年返鄉與創業。陳信宏表示:「我們積極協助青年創業,例如共下咖啡的店主,就是從開設小沐屋書店起步,再延伸至咖啡店經營,為培力在地青年的具體成果之一。」此外,計畫也透過課程帶領學生進行飲料調製、咖啡創作等實作,並推動火龍果、鳳梨、西西里檸檬咖啡等在地風味研發,為青年返鄉創業鋪路。

深耕社區:信任從實作開始

計畫啟動以來收穫不少成果,然而,地方創生從來不只是技術輸出,更是「信任」的建立。陳信宏坦言,計畫初期,社區居民對外來團隊頗有保留,認為大學只是「借場地寫報告」。因此,正修團隊以「真實參與」為策略,從古厝修繕、3D彩繪、舉辦義煮活動、建置社區展演空間著手,漸漸打動當地人心。

有一次,計畫發表會結束後,新埤社區理事長緊握陳信宏雙手說:「謝謝你們為新埤做了這麼多。」這讓陳信宏動容不已,「那一刻,真的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

投入地方創生,正修科大不僅有熱忱,更有多元的專業科系作為堅實後盾,讓許多構想都能落實。團隊將地方問題帶回校園,由餐飲、建築、視傳、文物保存與商管等不同領域師生共同思考、設計與執行,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中學習,並讓場域透過跨域專業獲得重生。

例如,建築系協助古厝修繕與設計表演舞臺、餐飲系開發在地水果甜品與飲品、美妝相關課程則投入可可保養品的研發。這樣的跨域合作,不只是創新實作的展現,更是教育走出教室、貼近土地的具體行動。

陳信宏指出,學生的成長,是最動人的成果之一。初期,當老師帶著大一、大二學生走入新埤與佳冬場域時,常聽見他們在遊覽車上嘀咕:「為什麼要帶我們來這麼偏遠的地方?」但透過課程設計、實地走訪與反覆參與,學生的心境逐漸轉變。「他們開始理解土地的故事與文化,認識地方上的人與生活。他們從被動參與的旁觀者,轉變為主動發想與投入的實踐者。」陳信宏分享他的觀察。

從屏東走向世界:創生行動持續擴散 

「我們希望偏鄉問題的答案,不再只是在偏鄉內部找,而是連結企業及都市資源,甚至國際市場。」除了聚焦在地農產、觀光與就業培力,團隊更拓展跨域合作,如與潮州林后可可園合作開發可可美妝品牌「泗林衛生室」,為地方產業注入創新價值。

同時,團隊更放眼南向市場,協助地方產品進軍菲律賓馬尼拉、吉萬市等市集,落實農產輸出。二〇二五年六月更安排農業合作社赴當地參展,進一步強化產品行銷力。

對於未來展望,陳信宏已構思將潮州鎮正式納入計畫場域,透過「新埤+佳冬+潮州」合體再創活力。他也期望能申請國際「慢食」認證,讓更多人認識新埤等地的農產與文化。

這場地方創生的實驗還在進行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正修科大已累積出一套可延續、可擴散的經驗模式,讓學生和地方在過程中一起成長。接下來,隨著更多力量的整合加入,改變將不再只是期望,而是一步步成真。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252247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