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 〉大同大學-用共創精神,關懷差異群體需求
2022-1-02

資料照片﹕大同大學

無論是熱鬧的小喇叭加上打擊樂表演,或是帶有濃濃懷舊氣息的排笛演奏,甚至是結尾的大合唱,多元的音樂表演方式,讓觀眾忍不住拍手叫好。不過,這可不是什麼流行天團,而是一群啟明學校音樂班的學生,受邀到大同大學志生藝廊開幕的「首場秋日趴」,用他們豐富的才藝走出校園、和這個世界交流。

透過同理、溝通、分享,和啟明學校師生共創符合視障生需求的場域設計、地圖建構及輔具開發,是大同大學「差異群體友善環境之建構與精進——以啟明學校之需求為關懷核心」USR計畫的關鍵核心。而這次邀請啟明學校音樂班到校表演,除了讓他們有機會走出校園,更重要的是,請他們實地驗收視障友善空間改善的成果。

疫情期間,啟明學校暫時不開放校外人士入校,所有規劃在啟明學校舉辦的活動必須重新安排。大同大學校內可以舉辦展覽、演唱會和各類活動的「志生紀念館」,成為最佳的活動地點。透過「地區關懷與生命實踐」系列課程,讓跨領域學習的學生提出視障友善空間的改善方案,並邀請啟明學校老師驗證與講評、參與「首場秋日趴」的視障生藉此實地體驗,成為「共創」的實踐方式之一。

多管齊下,建構友善空間

計畫主持人副校長吳志富笑說,自己與啟明學校的緣分是「戀曲1984」,從他成為大同大學新鮮人、加入服務性社團那一年,就開始了剪不斷的緣分。

「我們兩間學校距離很近,當時跟著學長姊為視障生報讀,開始慢慢了解、探索他們的真正需求,」他說。他的第一個研究題目,就跟視障需求的地圖建構有關。之後,發現視障生連考試的題目都摸不出來,所以協助他們做了觸覺圖形,教視障的孩子們依照一定的原則去觸摸圖形,解讀意義,這些合作深深影響了他的教學。

也因為這份機緣,當吳志富在二○一九年開始推動以差異群體關懷為主軸的USR計畫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多管齊下,培養學生擁有協助啟明學校建構視障友善環境的能力。身兼設計學院院長的他表示,好的設計必須以「人的需求」出發。而要體會每個族群真正的需求,必須要有足夠的同理心。

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覺察力

「同理不是只有學生要同理,老師也要能夠同理,所以我做了大膽的嘗試!」當時兼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的吳志富把「社會設計」列為大一通識必修,動員大同大學和啟明學校共四十位左右的老師共同參與教學。從這裡作為起點,點燃老師們對社會的熱情。

負責計畫擬定、時程規劃的通識教育中心李懿純老師表示:「視障人士僅占所有身心障礙者約五%,可說是少數中的少數,我們期待更多老師加入,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共同為他們服務。」

學生們在十二週的課程後,除了培養同理心,也要有覺察社會需求、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因此,在老師的協助下,發展出對視障者友善的網路空間、特教學生的遠距教學、多功能輔助輪椅、智慧老人照護等相關議題的對應策略。關懷對象也從視障族群逐漸擴展到其他差異群體的需求。

另一項全校必修的「國語文能力表達」課程,執行USR的班級也帶入視障議題,由分組學生自選景點或生活相關地點,親身體驗視障者在這些地方會面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後,製作成「視障走讀海報」。往年都是到啟明學校進行課輔教學,二○二一年受到疫情影響,也新增「口述影像」,由學生自行撰稿,錄製適合視障者聆聽的景點導覽。

透過這些漸進式的養成教育,升上大二以後嫁接專業課程,就能更具體地到啟明實地觀察訪談、反思紀錄、語文溝通、團隊合作,發展出更專業的協助。例如,設計學院與跨領域的學生群,經由「室內設計」和「空間設計與工地實務」相關課程訓練,完成啟明學校的餐廳和宿舍空間改造。

大二銜接專業領域到研究所這段期間,學生則能進一步開發出各類視障者專用的輔具,像透過特殊封口設計定位餐具的導盲餐桌、裝有感測器的白手杖、會說話的垃圾桶等。「我相信透過四年或以上的培養,我們的孩子都有因關懷而來的創意和跨域解決問題的能力,」吳志富說。

從設備到空間,實踐「共創」計畫

在學校任教多年,吳志富發現,服務性社團日益式微。他擔心未來學生對弱勢族群的關懷也會跟著衰微,所以不只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關懷力,還必須向下扎根。大同大學是一所重視實作的學校,設備精良、齊全的Maker Space,就是實踐計畫「共創」的好地點。

吳志富拿出一隻右手持麥克風的導盲犬娃娃說:「這就是我們學生設計、在3D工廠列印,由視障生現場上色、黏土製作,共創出來的啟明學校吉祥物。」娃娃的顏色多彩斑斕,每個學生畫得都不一樣。就算看不到,也能透過黏土製作,以觸摸、形容,視障生還是可以畫出他們心中最好看的吉祥物。

未來,大同大學計畫把同樣的模式推展到啟聰、啟智(改名為臺北市立臺北特殊教育學校)、臺北市立臺北特殊教育學校等其他的差異群體。例如,現在電機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與工業設計學系的老師們,已固定安排時間到啟聰學校,帶著聽障生手作一些簡單的課程。之後則會讓他們跨出校園,到大學的3D列印工廠和一般高中生一起上課。一方面培養高中生關懷弱勢族群的能力,另一方面讓聽障生嘗試融入社會群體。

世界經濟論壇三次提到,大學最重要的任務,是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吳志富認為,大學存在就是要發掘社會的真實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方案。大同大學希望以二○二一年初啟用的TTUSR差異群體服務基地,結合跨領域課程和差異群體共創出來的火花,護住關懷弱勢的火種,生生不息傳承下去。

資料照片﹕大同大學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778653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