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時代,提升青年國際移動力成為各國高等教育迫在眉睫的事。日本於2014年提出「飛翔吧!留學Japan」,美國自2015年開始推動「新世代留學計畫」,歐盟則為提升青年全球移動力擬定「Erasmus+計畫」,而臺灣也從2007年力推「學海計畫」。但,培育國際移動力唯有留學一途嗎?實則不然!
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將海外參訪結合探索教育,透過「熱帶雨林學課程」海外移地教學之新教育模式,一改走馬看花的拉車參訪行程,把教室搬到沙巴熱帶雨林裡,實地探索熱帶雨林的不同面向,並讓學生學習自助安排往返交通及行程,從中培養國際移動力。
走出教室、走進世界
負責策劃執行沙巴熱帶雨林移地教學的宜大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毛俊傑娓娓道出,從2011年開始規劃至2015年正式帶著學生出發,歷經5年籌辦期的想法:「我從來沒有把移地教學當作一堂課,而是將它當作培養學生國際移動力的平台,激發他們勇於踏出舒適圈,甚至萌生未來到海外發展的念頭。」
碩二生吳盟慧是「熱帶雨林學課程」海外移地教學的第一屆學員,她覺得親身體會熱帶雨林帶來的震撼及感動,是修這堂課最大的收穫之一,「這裡的龍腦香科植物,動輒就是40公尺起跳,大約13層樓高;黃昏時還有飛鼠在樹與樹間活動,看著牠展翅滑行,大家不禁驚呼連連!」
除此之外,這門課也讓學生學會如何從現今網路的海量資料(Big Data)汲取有用的資訊、研讀10篇以上的研究論文,找出關於雨林且有意義的科學議題,從中逐步形塑出自己的知識架構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等。
毛俊傑指出,「每年參訪前,我會先設定一個熱帶雨林相關主題,再由每一名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衍生研究探索的子題,除了協助學生在探索雨林時有聚焦點,還必須在修課期間蒐集與該子題相關的研究論文,讓實際觀察和理論研究併行」,他還透露,隨著證據蒐羅越多,學生最後也有可能推翻自己一開始的想法,才能體會自己原本「以為」的事不一定就是對的。
同時,這些由每屆參與學員蒐羅的各式資料都會儲存在課程的雲端空間,成為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的教學資料,也成為該系未來的重要學術資產。
森林系學生該何去何從?
大學就讀犯罪防治學系的吳盟慧,因熱愛爬山,又曾於宜蘭福山植物園工作,使其欲更深入了解植物生態而萌生報考宜大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碩士班的念頭,「還有另一個很實際的考量就是我想考林務局,必須先修滿該領域的相關學分、學歷」,吳盟慧透露目前在森林暨自然資源研究所深造的緣起。
「去林務局當公務員是許多學生嚮往的工作,因為在保育意識抬頭,林木生產的成本又相對較高的狀況下,使得臺灣很難從事完整的森林經營與生產,也沒有幾個企業,能像IKEA一樣到全球各地購買森林來經營,讓很多學生除了從事公職之外,不知道自己在臺灣的未來該何去何從!」毛俊傑很無奈地指出臺灣森林系學生面臨的專業求職瓶頸,也透露希望藉由沙巴移地教學這門課,未來能幫學生創造海外工作機會,也訓練他們把腳步往外跨,而不是把自己的未來侷限在臺灣。
「熱帶雨林學課程」海外移地教學,主要囊括三大方向:生態、生產及生活。超過一半的行程天數擺在沙巴東北部的西必洛(Sepilok, Sandakan)熱帶雨林保護區及其周邊的雨林探索中心(RDC)、沙巴森林研究所、紅毛猩猩庇護中心及馬來熊復育中心(BSBCC),以利進行深度的探索教學。其餘時間搭配探訪其他不同類型的雨林生態系統,像是古曼洞(The Gomantong Cave)的洞穴及石灰岩地質森林生態、京河(Kinabatangan River)的濱河帶森林生態、神山公園(Kinabalu Park)的山地生態等。
原來,在海外有更多機會
另外也安排學生到當地臺商經營的木材合板廠參訪,「我們也曾藉此機會詢問合板廠接待的管理階層,願不願意聘請我們的學生。對方不僅願意,給的薪資還是當地一般薪資的3~4倍」,毛俊傑表示,透過這樣的參訪機會,的確讓學生對海外發展產生興趣,也有學生想爭取到馬來熊復育中心擔任志工,看到他們能在職場上發揮所學,這對老師來說是一件值得安慰又開心的事。
吳盟慧也因為研修這堂課,不再只把對未來的想法拘泥於臺灣,而是開始頻繁追蹤紐西蘭、加拿大等林業發達國家的網站,找尋相關工作資訊,也不排斥未來爭取到永豐餘大陸林地管理,「我發現,自己未來的發展變得更加寬廣。」
這門課,也讓學生從中建立在異國生活的能力。有別於一般參訪行程,連續9天的「熱帶雨林學課程」海外移地教學,從2016年開始,所有修習課程學員的集合地點,選在沙巴的山打根國際機場(Sandakan International Airport)。「怎麼去」、「要不要在上課前或後規劃當地旅遊」、「在當地自助旅行要如何安排行程與訂房」等一連串考驗學生國際移動力的實境挑戰隨之浮現,「事實上,學生的表現出乎意外的好。」毛俊傑欣慰地分享他親眼看見學生因為這堂課的成長。
毛俊傑也透露如何教學生用魚竿釣魚,而不是直接給他們魚吃的做法,「我們為這堂課在臉書開了一個不公開的社團,參與過的學長姐,與即將成行的學員們,會在裡面相互傳承、分享討論如何訂到便宜的機票、如何安排住宿,注意生活安全…等相關資訊,但絕不會幫他們做。」
「我認為,即使不同學門之間有所差異,但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基礎與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自主的搜尋、吸收與應用有用的資訊,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天不論是哪些學校開設了某些取名很炫的課程,或是標榜著操作很炫的儀器等,都僅是為達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及工具」,毛俊傑一針見血地點出「熱帶雨林學課程」海外移地教學的開課初衷,並不是為了創新,而單純只是為了培育有興趣的學生,以達到實現高等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