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AI科技的關鍵拼圖-多倫多大學留住人才,把影響力帶向全世界
2024-3-08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快速崛起,尤其在AlphaGo出現後更受關注,各國無不爭相投入,跟上趨勢。在浪潮前方帶頭衝鋒的,除了美國科技重鎮矽谷之外,加拿大也成為另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

其中,座落多倫多市中心的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也把握了地理優勢,整合資源,推出許多AI相關的課程與研究計畫,打造高科技版本的高教創新案例。

北美頂尖研究型大學

多倫多大學校史悠久,可追溯到一八二七年英皇喬治四世頒布皇家憲章,成為加拿大最早建立的高教機構。時至今日,多倫多大學不僅是加拿大頂尖學府,在國際上也是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例如:多倫多大學擁有北美第三大圖書館系統,僅次於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豐富的文獻資料,讓他們在文學領域享有聲譽;在醫學領域,多倫多大學也有重要的歷史足跡,包括在一九二一年時發現胰島素,開啟幹細胞的研究大門;在天文領域,多倫多大學發現了第一個經過驗證的黑洞。

近二十年,多倫多大學也成為人工智慧的權威學術機構。其實長年以來,加拿大就一直在AI領域享有盛名,而多倫多大學就是其中一根重要的枝幹,從深度學習(編按:這是人工智慧的一種方法,可指導電腦識別圖片、文字、聲音和其他資料的複雜模式,藉此產生更準確的洞察和預測)的早期研究就扮演關鍵角色。

二○一二年,被譽為AI教父、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傑佛瑞.辛頓(Geoffrey Hinton)與他的兩位學生亞歷克斯.克里澤夫斯基(Alex Krizhevsky)、伊爾亞.蘇茲克維(Ilya Sutskever)推出深度學習模型「AlexNet」,參加大型視覺識別競賽ImageNet,奪得冠軍。重點是他們不僅奪冠,還以驚人的差距擊敗對手,讓深度學習迅速受到矚目,是AI界的重大突破。

至今,多倫多大學已有十位教授獲得諾貝爾獎,還有五位拿下號稱「電腦界諾貝爾獎」的圖靈獎。

學習與實習並重的傑出人才

為了妥善運用資源,多倫多大學推出一系列相關學位與課程,包括在二○一三年推出應用計算理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Computing, MScAC),旨在培養應用計算領域的專業人才。

根據多倫多大學官網資料,應用計算理學碩士課程為期十六個月,課程結構的重點項目包括應用數學、人工智慧、醫療保健人工智慧、電腦科學、生物學的數據科學、量子電腦,兩門必修科目為電腦科學家通訊(Communication for Computer Scientists)和科技創業(Technical Entrepreneurship),其中包括八個月的研究實習。

多倫多大學本就頗為國際化,與其合作的實習機構名單當然亮眼,包括:谷歌(Google)、Meta(舊稱臉書)、微軟(Microsoft Turing)、勤業眾信(Deloitte)、三星(Samsung AI Research)、超微半導體(AMD)、加拿大銀行(Bank of Canada)、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等。

至今,應用計算理學碩士課程已有將近五百位畢業生,在全球各地的相關職位上發光發熱。多倫多道明銀行(TD Bank)AI研究室「Layer 6AI」 的二十五位成員當中,就有四位畢業於此碩士課程。

研究資源大集合

讓多倫多大學在AI產業舉足輕重的另一個原因,與AI研究應用機構「向量研究所(Vector Institute)」有關。

向量研究所成立於二○一七年,是一個非營利的獨立研究機構,由加拿大聯邦政府、安大略省政府、企業與學術機構共同支持,目標集結加拿大國內在AI產業的各方資源,匯聚力量以發揮更大的效益。

向量研究所與不少大學合作,而多倫多大學就是其中一位重要合作夥伴。透過合作關係,向量研究所與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有機會進行共同研究項目,包括共同申請、研究經費共享等,帶來更多知識與技術的交流。此外,向量研究所也期望能夠促進AI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包括提供研究生課程、碩士和博士項目,以及實習和研究機會。

道明集團前總裁兼執行長艾德.克拉克(Ed Clark)指出,向量研究所的成立除了要持續推動加拿大的AI產業發展,更重要的是帶出加拿大國內的人才吸力,避免人才往南流失。

二○一九年底,向量研究所宣布將會協助多倫多大學開設三個深度學習的終身教職,為了向傑佛瑞.辛頓致敬,因為他不僅是向量研究所的首席科學顧問,也在多倫多大學任教多年,累積諸多貢獻。

「託傑佛瑞.辛頓教授的福,多倫多大學才能成為放眼全球的AI研究基地,」多倫多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雪兒.雷吉(Cheryl Regehr)說,「相信在向量研究所的協助之下,這些新的職位能夠引發更多學生對於AI的興趣,幫助他們在這塊全新領域中找到生涯出路,也讓向量研究所和多倫多大學在AI產業的知識與創新有所突破。」

創造性破壞實驗室

除了在研發過程給予支持,多倫多大學也期望能看見AI相關研發開花結果,成為日常生活的實際應用。因此早在二○一二年,多倫多大學的羅特曼管理學院(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就在阿傑.阿格拉沃爾(Ajay Agrawal)教授的帶領下,成立了「創造性破壞實驗室」(Creative Destruction Lab)。

創造性破壞實驗室的命名由來,與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的「創造性破壞」理論有關,指的是用創新方法破壞舊有模式,藉此營造更美好的研發結果。

阿傑.阿格拉沃爾教授指出,大部分大學的內部結構都很分離、孤立,而創造性破壞實驗室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想辦法讓各科系與學院之間有接觸、甚至合作的機會。

創造性破壞實驗室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加速器,在不同學科領域整合資源,建立合作與交流關係,以幫助團隊在早期階段取得更快速的發展。目前有二十三個主題,除了AI、數位社會、區塊鏈等高科技,也跨足其他領域,像是:氣候、癌症、能源、製造等主題應用。

時至今日,創造性破壞實驗室在全球共有十三個據點,包括加拿大有五間、美國有三間、歐洲有四間、澳洲有一間。

透過破壞性實驗室的平臺,許多AI新技術、研發結果因而找到適合的應用場合。像是破壞性實驗室在巴黎高等商業研究學院(HEC Paris)的分支據點,在二○二○年創立時本來只專注在「氣候」的單一主題,但在這幾年間又加入了AI與太空科學,讓原本的溫室氣體、碳截存、再生能源等僅與氣候有關的研究計畫,增添了來自AI的新色彩。

「整個過程就好像在觀賞一場交響樂,」阿傑.阿格拉沃爾教授比喻,「你可以看見不斷流動的溝通與合作,先是研究人員、接著是創投人士、還有那些MBA管理碩士,所有流程都經過精心策劃。」

不能錯過的競爭優勢

加拿大總理賈斯汀.杜魯道(Justin Trudeau)曾說:「我們國內擁有許多AI產業的頂尖專業人士,這是不能錯過的競爭優勢,許多工作機會也因此被創造出來。」

這些年下來,多倫多大學不僅吸引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也主動擴張交流的網絡,枝葉遍及世界各國。二○一九年,多倫多大學就與臺灣國科會(前身科技部)的臺大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針對十八項學術研究成果進行交流,和AI有關的包含醫療影像、生技及醫療應用、健康照護及智慧環境、機器人及健康照護等四項議題。

一個充滿AI的世界即將到來,它將會長成什麼樣子?大概很少有人能夠篤定地畫出明確藍圖,但能夠確定的是,多倫多大學將會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782754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