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移動力已是未來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國際化更是大學校際評比,及吸引學生入學的重要指標。根據教育部統計指出,外藉學生來臺人數逐年成長,104學年度來臺正式修讀學位的外國學生數已達1,5782人,其中修讀博士學位有2,353人,碩士學位有4,396人,學士學位有9,016人,專科學位有17位,展現各校拓展國際化成果。
WBS院長安迪‧ 洛基特(Andy Lockett)指出,「站在講台前授課變得愈來愈沒有必要」,因此高等教育必須設法找到新的方法,來引起學生興趣、促使他們學習。
銘傳、臺灣科大、政大打造國際村這樣做
若以各校來比較,銘傳大學總體外國學生數最多,超過800人,其次為臺灣大學與義守大學。而大學憑藉各自國際聲望與學術專業,招收不同學位的國際生亦展現不同能量,博士外藉生以交通大學人數最多,碩士以成功大學最多,學士生以銘傳大學排名第一,達748人。
因應少子化衝擊,銘傳從1999年就以國際化為目標,積極向外擴充生源,目前國際生來源最多的國家分別為馬來西亞、越南與印尼。銘傳能不斷吸引國際生就讀的關鍵有二:一是課程規劃完整,銘傳國際學院全英語教學,設有國際事務、國際企業與貿易、新聞與大眾傳播、時尚創意管理、旅遊與觀光、資訊科技應用等7 個學士學位學程,招收1000多名學生,臺生與外籍生各佔一半。
另一項誘因是多面向的生活協助,多數大學習慣將臺生與外籍生分開住宿,但銘傳卻選擇混合居住,也設計夥伴制度,每位外籍生都會搭配一位臺生,協助外籍生解決生活大小問題。同時也成立一級單位「外國學生顧問室」,專門協助外籍學生解決所有疑難雜症。若以國際碩博生加總來看,人數最多的是臺灣科技大學,走進臺科大實驗室,經常可以看到國際生穿梭其中。臺科大每年有超過300 門專業課程採英語授課,研究所英語授課比例也超過30%,臺生與外籍生融合度高。
另外,政治大學近年來也積極推動國際學城概念,連續開辦超過6項的全英文學位學程,包括國際經營管理、國際傳播、國際研究、應用經濟與社會發展等,學生來源多元,以歐美學生為最大宗,其中不乏有畢業自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等名校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