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交通大學階梯教室內,約莫七十位同學正專注聆聽資訊工程系彭文孝教授、陳永昇教授(教務長)、謝秉均副教授共同以英文授課的「深度學習」。同時,數百位來自「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計畫」旗下數十所聯盟學校的學生,也透過網路直播一同上課。教室旁的三、四位助教,不僅要注意現場同學的反應,還需隨時關注遠端學生的提問,並提醒老師解答。
搶破頭也要上的「硬核」課
打開學生們常用來交流校園資訊的社群網站,許多外校生紛紛貼文詢問這堂課的評價。有學生說這堂課「很硬,但是很扎實、能學到很多東西!」也有人直到第一堂課結束後仍在求加選,甚至表示願意付費給退選讓位的人。到底這門課有什麼魅力呢?
主要原因在於近年人工智慧研究進展飛快,大語言模型、生成式AI和深度學習等技術已成核心基礎,廣泛應用於影像辨識、AlphaGo與ChatGPT等軟體,每次功能提升與大幅改版的間隔愈來愈短,各產業對相關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因此,能兼具技術深度且隨時融入最新趨勢的課程十分搶手,這門先導型課程也因此被納入人文智慧視覺技術學分學程。
「這堂課較注重技術背後的數學原理與推導,需要有一些機器學習基礎的進階課程。在陽明交通大學資工系一直以來就是三小時的『深度學習』理論加上三小時『深度學習實驗』,結合理論與實務必修六小時的硬核課程。」陳永昇教授負責機器學習基礎建立,彭文孝教授與謝秉均副教授則分別負責深度學習與強化學習的內容。
陽明交大六小時的教材內容扎實,上課進度也相當緊湊,在學生口耳相傳的好評下,許多優秀學生紛紛搶修這門課,為了維持教學水準且方便TAICA各地區盟校學生選修,課程採取由授課老師主導的鏡像課程模式,主要以三小時的「深度學習」理論為授課重點,適合至少大四至碩博士班的學生選修。而陽明交通大學非資訊學院的學生選修本課程,則比照本校加修三小時的「深度學習實驗」,方能被計入畢業學分。雖然老師最初擔心如何兼顧分布全國、程度與背景各異的線上學生,但在助教群的協助下,課堂上可以同時關注教室內與線上學生的反應。
陳永昇表示,老師們一開課就明確告知學生,必須做好充分準備才能來上這堂課,不然會跟得很吃力,「果不其然,四月底加退選期限前,確實有學生退選,但留下的學生表現都很不錯,學期成績統計顯示,外校生與本校生的過關比例其實不分軒輊。」
量身打造、資源無界的育才模式
除了深度學習課程,陽明交通大學也為跨域學生開設「基礎程式設計」,原先是電機系大一必修課,因應聯盟跨域選課的特質與需求,重新設計課程內容、調整難易度,並加入更基礎的邏輯運算思維,使課程更親民。非電機資訊領域的學生不需要學過程式設計,只要具備數學的統計和概率觀念,就能輕鬆入門,「這可以算是從零開始教學生寫程式的一門課,所以授課老師温宏斌決定將理論跟實作併在一起,因為應用設計讓學生較有成就感,看得出自己的進步。」
相比缺乏人工智慧相關課程的學校,陽明交通大學的學生算是相對幸運,「我們人工智慧教學資源很充足,在修完TAICA課程後,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也可以任意選修,從理論到進階應用的課程都有,所以非常樂意分享我們的資源,藉以擴大在高教圈的影響力。」
然而,這一路並非一帆風順,陳永昇指出,陽明交通大學下午一點二十分才上課,與多數整點開課的學校不同,因此必須說服聯盟學校的行政人員與老師,才得以順利開課。至於學生學習成效佳,他提到包括自己的助教群和聯盟學校聘用的助教,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他希望專案辦公室未來能逐步審視各校遇到的困難,協助找出解決方法,讓整體課程愈辦愈完善,為臺灣培育更多人工智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