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對人工智慧感興趣的政治大學學生,常在網路和社群討論學務長暨應用數學系副教授蔡炎龍的課程難選,有人甚至幽默留言:「不好過,不要選!」隨後才補充:「怕你們下學期來跟我搶!」然而,正因蔡炎龍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教學,原本偏重理工科系的人工智慧課程,也在這座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校園中大受歡迎。這正是「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計畫主持人陳宜欣,邀請他開設「生成式 AI:文字與圖像生成的原理與實務」這門主導課程的關鍵原因。
你不用會寫程式,但是要懂人工智慧
這是一門專為跨域學生敲開人工智慧大門的先導型課程,所以蔡炎龍在課程規劃時,就已將難易度設定在所有人都能選修的範圍,不會過於艱深。他希望大多數學生可以從課堂中了解生成式AI的原理,並保持學習熱情,將人工智慧應用帶入自己的專業領域。
「我們不需要讓人人都會寫程式、成為工程師。真正關鍵的是『領域專家』—他們可能是專案經理、部門主管,分布在各行各業,往往是團隊的主導者。正是透過他們的專業觀察,才能判斷需要用人工智慧解決哪些事情,問出最好的問題,而工程師才能據此蒐集數據、訓練模型,以獲取最準確的結果。」
多年前,蔡炎龍即不斷強調,工程師和「領域專家」的養成,都是人工智慧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讓這些未來可能成為「領域專家」的學生,先了解技術概念與運作原理,才能知道人工智慧也有極限,不會天馬行空想像,對工程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在與工程師的溝通中,也能分辨哪些事情確實可行,從而提升整體團隊的工作效率。
協同老師神助攻!擴大應用領域學習
在三小時的課程中,蔡炎龍會用前兩個小時講課,由於學生多來自文、法、商學院,他在講解較為艱澀的內容時格外詳細。部分原理涉及複雜的數學式,他會引導學生掌握運用方法即可,並將這些內容列入作業而非考試範圍。
第三個小時安排分組討論,由助教帶領學生進行交流,並搭配自由報名的「閃電秀」,讓同學分享學習上的困難與瓶頸,協助釐清前面課程未理解的部分,同時練習當週作業,確保每位學生都能跟上進度。
聯盟學校的協同老師也可以接手,引導校內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蔡炎龍表示,「這也是我要求協同老師跟課的原因,舉例來說,我們介紹設計類圖像生成工具後,大眾傳播、多媒體等藝術群影視類科的學生通常希望了解其他影像生成工具,此時協同老師就可以視情況補充,滿足不同領域學生的學習需求。」
這堂課另一個亮點是期末的線上展演。學生們分組發表的主題五花八門,包括讓AI化身健康教練,分析一天的飲食營養成分與熱量,也出現理財顧問幫忙分析投資標的等。蔡炎龍認為,跨校、跨系所合作,讓理工科同學得以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專業,了解從技術跨入應用領域後,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而非「技術」本身。這也能讓他們在未來就業時,將對新技術的追求轉換成聆聽領域專家的需求,更容易與夥伴順暢溝通。
新的一年,「生成式 AI:文字與圖像生成的原理與實務」將從下學期調到上學期,以銜接下學期開設的「專案實習」課程。蔡炎龍表示,許多企業沒有專職AI工程師,卻希望透過人工智慧協助解決問題,因此開啟了這樣的產學合作,「學生透過政治大學職涯中心的媒合,由企業提出需求,在過程中,必須不斷來回討論、修正模型,學生經由領域專家的反覆回饋,才有辦法以生成式AI技術建置出模型雛形,再交由企業進行後續開發、落地,成為真正可以運用的模型。」
後續的專題式課程規劃不僅得以檢驗學習成效,甚至曾有學生因此獲得企業留用,打通未來就業路。蔡炎龍希望將此模式推展到其他聯盟學校,讓更多學生受益,也讓課程效益得以擴大延續,進一步打通跨校、跨領域的學習與職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