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清華大學-滾動更新AI課,破解選修生M型化
2025-9-01
文字/陳筱君 圖片提供/清華大學教務處

「我每天都上網看有沒有學生罵我!」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從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高宏宇的語氣中,可以感受到他對課後學生回饋的重視。在答應參與「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計畫,擔任「主導課程—自然語言處理」的授課老師前,他也曾因各種考量而猶豫不決。

滾動式課程隨時融入最新AI技術

「自然語言處理」這門課的研究起源,可追溯到一九五〇年代人工智慧剛起步的時候,早期主要處理文字資料,需具備統計與語言學基礎。然而,隨著十年前人工智慧快速發展,課程內容也必須更新,以應對大型模型運算與圖像處理等需求。高宏宇因此全面翻新了教材與教學方式。

「TAICA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程度不一,呈現M型化分布,和過去單純面對在人工智慧、類神經網路和機器學習上有基礎的電資領域學生不同,再加上第一年開課準備時間短,無法為跨域學生重新設計一套入門課程,只能將原本進階課程調整到大部分學生都可以上課的難度。」TAICA挑選的老師都拿過教學相關獎項,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學生,高宏宇笑著說,當初真的很怕打壞清華大學的招牌,決定接下這門課之後,僅教學內容規劃和教材設計就是一大挑戰。

為了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使用同一套教材,高宏宇煞費苦心地,從實用性和需求出發,挑選最新且與以往差異明顯的技術或應用納入教學內容,除了在課程設計階段請學生協助確認難度,開課後也依據選課學生回饋,對課程難易度進行機動性調整,讓學生親身感受到,TAICA課程的確與眾不同,以創新教材勾出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留在課堂。

多元授課模式提升互動與學習效果

當初讓高宏宇猶豫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喜歡在課堂上跟學生即時互動,甚至透過觀察學生表情,確認要繼續教課,還是該放慢速度,「直播課程看不到學生的臉,總覺得我像卡通人物—『愛冒險的朵拉』,必須對著鏡頭問學生問題,定格五秒再自問自讚:『太好了,你答對了!』有點超現實的感覺。」幸而,這並非TAICA獨有的問題,遠距課程都可能面臨同樣的窘境。因此,後來「自然語言處理」這堂課採用了實體、線上與非同步的方式授課,清華大學的學生則可自由選擇是否參與實體課。

「從數據上來看,選修這堂課的清華學生大概有八、九十人,但每次到教室上課的不到三十人,」他笑說,學生願意同步觀看直播,就算是給足了面子。整體來看,總修課人數超過四百人的「自然語言處理」,到最後仍有兩百多位學生全程修完課程,未中途退選或放棄。為了達到最好的線上教學成果,高宏宇還找了十多位自己的學生擔任助教跟課,即時在線上或線下協助輔導。同時,為了解決臺灣學生習慣課後才提問,一週七天都安排部分助教輪班,確保同學在撰寫作業時,隨時可向學習顧問提問。

線上線下結合,助教輪班打造高互動課堂

實際走過滾動式修改的一年,高宏宇自覺收穫頗多,「過去的內容必須濃縮在前面兩、三週內教完,其他都是新資訊,甚至超過一半以上是三年內發展出的新技術,而且還不斷更新中,壓力很大,但也正因原先一知半解,為了教學必須先通盤學習、弄清楚相關內容,所以我們都開玩笑說:想學會不懂的東西,就去開一門課。」

至於第一次開課面臨的挑戰,最困擾高宏宇的是每週需批改三至四百份作業。他曾試過給準則和範例,下指令讓ChatGpt幫忙批改,但仍會面臨學生透過技巧、直接下指令影響程式自動判斷的問題,必須改回人工批改;此外,將相同的評分標準套用於程度不一的學生,也並非理想作法。不過,後續導入鏡像和衛星課程制度,並由各校安排協同教師及助教協助後,這些問題獲得改善。高宏宇認為,TAICA的存在,確實對資源較缺乏的私立大專校院和科技大學有所幫助,但同時各校也必須提供協同老師鐘點費與行政支持,才能真正落實「教育平權」的理想。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377575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