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隨著台積電海外建廠的需求不墜,許多人也搶進護國神山。然而除了負責產品或技術研發、設計、測試、改良等工作的研發工程師外,後端的製程、設備、廠務和智慧製造、良率提升等相關工作,也需要工程師和技術員撐起整條產品線。再加上半導體產業對於精密度的要求,從前期建廠、打造無塵室開始,就需要協作廠商的建廠、建築、儀電和弱電等工程師和技師。很多人不清楚,這些人才多半出身自技職體系,經過系統性培育,以優秀的實作能力獲得台積電或周邊廠商青睞。
為了翻轉社會大眾對技職教育的刻板印象,破除「升學 普通高中」的傳統思維,教育部從二〇一九年起陸續推動二期、各三年的職業試探計畫,以北、中、南在地科技大學和教育部社教館所合作辦理的「職業試探常設展」為主軸,推動職涯探索,後期還串接地方政府和產業資源,形成產官學區域推動模式。前三年參觀人數超過七十萬人,之後在技職嘉年華等相關活動推波助瀾下,六年累計成效斐然。自二〇二四年開始,正式進入第三期「技職永續破風者—職業試探與適性發展共育計畫」。
從動手實作,連結產業真實情境
第三期計畫除了相當有經驗的高雄科技大學和虎尾科技大學外,亦有雲林科技大學和龍華科技大學兩所生力軍加入,而包括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等,皆以策展經驗、行銷和穩定人流量,參與職涯探索展多年。再加上新加入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和斗南火車站七號倉庫,每個場館都可以依據自身專長領域,和合作的科技大學撞出全新展覽規劃與周邊活動。
參考各校提出的計畫書可以發現,因為這次將受眾鎖定在國中親、師、生,在常設展和整體活動配套上,必須提出足夠明確方案,讓國中生族群超過總參觀人數的一半,所以每組團隊無不絞盡腦汁,設計出難度適中、適合國中生參加的各項活動,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手作工作坊。
和過去一鍵完成洗手乳製作的簡單體驗不同,這次各校設計的工作坊更具挑戰性與技術深度,例如自走車、人造鮭魚卵、導電積木組裝等,融入動力機械、食品、海產、設計等多元群科內容。
工作坊也不再侷限館內或校園,雲林科技大學直接將行動體驗車開進偏鄉國中,搭配探索箱設計,讓不易到館參觀的偏鄉師生也有同等機會參與;高雄科技大學則從落實社會責任的角度參與,邀請偏鄉的孩子到館參觀職業試探展,同時可以參與各類實作體驗或課程。
可以看出,每組團隊在規劃工作坊與實作體驗時,思維已大幅翻轉,力求每一項體驗都能與技職教育的養成及產業脈絡緊密連結,無形中幫助學生思考自身興趣與未來職涯地圖。
用故事打開視野,讓技職偶像走進學生心中
在講座規劃上,各校也展現出更多元的設計巧思。由於多數國中生對技職與產業的關係認知仍然有限,對產業特質的認識也是一知半解,如果單純邀請事業有成的老闆級達人分享,難免顯得有些距離感。為此,雲林科技大學規劃了一系列貼近學生視角的活動:由「技職偶像」先拍片介紹自己的求學經歷,之後再從他們的頭銜對應到技職怪獸,並安排企業見學遊程,讓國中生在最自然的情況下認識菁英成功路。
此外,也邀請從技優專班畢業、現已在企業服務三到五年的校友,錄製短片和podcast分享自己從國中的懵懂,如何透過適性探索到技職養成、進入企業磨練的過程。這類和國中生曾有過類似迷惘的「技職偶像」職涯探索歷程,更容易引起他們共鳴。
從這些展場和活動設計可見,各團隊的規劃能力日益成熟,能以不著痕跡的方式,從國中生的思維邏輯切入傳達適性選擇的訊息,另外,包括參訪科技大學的研究中心或強調技術本位的大型企業如軌道中心、災防中心等,也讓國中親、師、生體認到技職作為科技的應用端,乃是以超強的實作能力將研發技術轉化為成品,進入技職教育的孩子只是適性選擇,讓自己的天賦不致於被埋沒,還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