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靜宜大學-健康照顧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專班/強化實務、熬煉有族群認同感的社工師 
2024-5-02

「如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有十個人穿族服到學校,其中一個一定是我!」開辦靜宜大學健康照顧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專班的特聘教授郭俊巖笑著說,「過去很多學生會刻意隱藏自己原住民的身分,但是專班的存在,就是要從內部核心重新建立學生對自族文化的認同感,創造『我原住民我驕傲』的學習環境。」

用教育翻轉人生,以專業回饋部落

長期從事臺灣原住民族議題研究及關注原住民族福利權益議題的郭俊巖,堅持每天穿族服到校、並在校內創設「原味大地」咖啡廳,提供原住民同學實習、打工、聚會場域,只為著讓這群正在培養「社工」專業,未來可能深耕都市或回到部落服務的部落青年,透過服務學習提升人際互動的技能,在原住民專班、原味大地咖啡廳、學校、社會等場域,循序漸進地從原住民群聚的環境,融入多元主流社會。

就讀靜宜大學原住民專班的學生,多數屬於家庭經濟條件不佳的基層弱勢族群,部分學生甚至從國、高中就開始工作,到了大學,為了賺取學費及生活費,不得不花大把時間打工,讓讀書淪為副業,最後還有人休學、畢不了業。「但是這群學生才是最需要透過教育,以專業背景翻轉人生的人。」郭俊巖感嘆,若好好讀完書、畢業之後考上社工師,基層社工月薪約四萬四千元、具碩士學歷及證照的督導則從五萬兩千元起跳,是學生靠專業脫貧的機會,「有了咖啡廳打工的穩定收入,至少可以把學生留在學校,再加上我們的學費比照國立大學,也盡力幫同學爭取獎助學金或校內工讀機會,即使不能如期畢業,慢個半年、一年,還是能夠完成學業。」

以原住民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課程設計

郭俊巖表示,專班與其他社會工作系或學程最大的差別,就是課程安排,包含了至少八門原住民族文化課程,有系統地以四年的時間,邀請原住民籍老師,帶領學生從世界原住民探討到臺灣原住民的地位、人權、政策等相關議題。
從大三開始,則有實務性的族語、編織、樂舞、文化儀式等演練課程與研究,由老師將部落傳統文化帶到課堂演練,「我們正在規劃未來是否將這一類的課程帶入部落,讓學生們深入部落環境,與耆老們真實互動,會有更深刻的文化共感。」

考慮到這群學生日後大部分要回到部落服務,在長照、社工專業課程部分,也結合原住民文化重新設計,或依據部落生活習慣微調。例如:在銀髮族餐飲設計課程中,就以有「部落粽」美稱的原住民傳統食物吉拿富(cinavu)或阿粨(a-bai)作為示範,學習如何在保留美味與健康中取得平衡。

在靠近都會區的原鄉,因為飲食習慣逐漸漢化,除了兼顧健康,還要加入原住民文化保存意涵,於是將長輩熟悉的醃魚、醃肉、烤大豬等傳統原鄉美食,以減少鹽、油、糖攝取的方式調味、烹煮,透過食物喚起長輩對於原住民傳統的光榮感,同時也是長照工作當中,心理健康照護很重要的一環。

為了讓學生們獲得更扎實的實務經驗、應變能力,郭俊巖組成了一個四十多人的社工專業團隊,加入衛生福利部「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擔任社工,「這裡頭有資深督導可以帶新人,我希望畢業生、甚至在研究所期間,都可以先進來歷練,有了兩、三年社工資歷之後,再尋找相關工作或回到部落服務,跟服務對象的連結可以更好,對自己的職涯發展也比較有利。」

「我們第一屆進來就讀的學生有十四位,其中能夠四年順利畢業的只有一半,但是到今年這一屆,已經有五位考上研究所了!」儘管各國立大學也陸續開設原住民專班,對於私立大學來說形成不小的招生壓力,但是郭俊巖相信,以目前靜宜大學辦學的用心,再加上為學生爭取的學費優惠等措施,還是能受到有志於返鄉從事社工工作的部落青年青睞。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811335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