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促進國際生來臺暨留臺實施計畫-產官學聯手設十個海外基地、向全球發出徵才令
2024-3-08

當你走入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校園時,會發現他們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尤其是碩博士生,更是集全球優秀學生於一堂,如此一來匯聚足夠的研發動能,這些人畢業後大部分會進入美國當地相關產業,成為一線或高階工程師,」談到「促進國際生來臺暨留臺實施計畫」,專案辦公室主持人暨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終身特聘教授覺文郁,說明透過政府支持學校與企業聯手向全球攬才的重要性。

向下扎根吸納國際人才

不可諱言,「少子化」對於整體社會發展形成極大的衝擊,體現在教育、勞動、經濟等不同政策層面,覺文郁表示:「少子化是一種趨勢,短期內無法解決,然而首當其衝的高教、技職校院招生不足、產業人才缺口逐漸擴大等問題,將會成為帶動經濟國家社會發展循環的關鍵因素,」因此,為了配合國家發展委員會「強化人口及移民政策」,催生了「促進國際生來臺暨留臺實施計畫」這項跨部會的整合性方案。

經過盤點,計畫將以臺灣居於領先地位、且有大量人才缺口的STEM(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金融及半導體相關領域的人才吸納與培養,作為優先考量,預計從二○二四年開始,五年投入五十二億元預算,籌組「國家重點領域國際合作聯盟」及「國際產學教育聯盟」,同時預計設置十個「海外基地」,導入企業量能,推動國際師生交換、產學合作等相關共同研究計畫,促進國際人才交流。

透過成立「國際產學教育合作聯盟」,由企業與國內技職、大專校院聯手開設「國際產業人才教育專班(新型專班)」,就讀學生可獲國發基金提供最多兩年之「產學獎助金」,而企業也必須提供「生活/實習津貼」,集三方力量共同前進海外招生,開設華語先修課程、成為海外國際合作交流與新型專班招生據點;經此管道入學之國際生,畢業後必須留臺工作兩年,預計至二○二七年,累計將招收國際生達九千八百人、留用人數可達八千三百人。

從教育攬才策略看政治外交,「爭取高階人才與技術不只是企業間的商業競逐,更是國際角力的手段之一,」覺文郁以全球視角分析,「臺灣的『半導體』產業與技術在全球名列前茅,許多國家都希望能夠來臺灣學習相關的技術,而這也就成為我們可以運用的外交手段,讓臺灣走出去的同時,也把臺灣高教與技職教育的研究、開發量能帶出去,再以國際交流強化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及外交軟實力,形成正向循環。」

覺文郁提到,前幾年半導體產業前進歐洲設廠的話題興起,來自立陶宛的種子教師和學生也跟著進入臺灣校園,這些優質人才畢業後,紛紛進入台積電、聯發科等半導體相關企業就職,也帶動後來更多國際學生來臺就學、留臺就業,部分學生數年後被派回母國,也因此形成了國際人才交流循環流動。

帶動技職與高教轉型,提升國際力

「這項計畫更是全面提升國內技職與高教體系質與量的契機,」曾經擔任過八年虎尾科技大學校長的覺文郁,也從他深耕教育現場多年的經歷,分析包括國立大學、國立科技大學、私立科技大學與私立大學如何透過「促進國際生來臺暨留臺實施計畫」,從長期少子化的衝擊華麗轉身,尋找自身的特色與定位。

近幾年來,私立大學或科技大學退場的消息時有所聞,尤其是招生狀況長期位於紅色警戒的部分私立科技大學,無不想方設法解決窘境,「這些學校正好可以透過『新型專班』,以國際生彌補招生缺口,並藉此機會轉型成為特色大學、永續經營,」覺文郁表示,過去學校開設科系、課程設計往往受到學生喜好驅動,一窩蜂開了熱門的類似科系,學生畢業後卻不一定具備相對應的實務能力,產業也不一定有足夠的職缺容納畢業生。

「但是,這個計畫是經過產業需求盤點而生,學校因業界需求而被驅動前行,因此在課程設計和人才培育上,完全對應到產業缺口,而學校在企業挹注資源之後,也能夠透過強化師資、設備等方式帶動校園內部資源挪移、改變學生喜好的效應,進而減少學用落差;引進國際生的同時,也提升本地生的良性競爭意識,帶動自我提升。」覺文郁表示,目前,大部分的私立科技大學都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因此也是目前最積極配合海外基地,尋求企業支持、推動新型專班成立的大專校院。

「如果說少子化的大浪衝到了私立科技大學的門口,那麼這浪距離部分私立大學也在幾尺之遙而已,」覺文郁觀察,幾乎所有私立大專校院都因為這個計畫而動起來,部分非理工領域為主的學校,也重新盤整金融、經營相關系所,依據市場需要的技能,帶入智慧金融、資訊安全、碳稅、數位轉型等與市場貼近的議題,和企業合作開班。

另一方面,這也是臺灣大專校院走向國際的好機會,「半導體是重實務的產業,高階的技術量能其實大部分都保留在企業端,學術界量能相對較為薄弱,」覺文郁指出,有能力協助企業育才訓練的學校,應該要以產學合作計畫鏈結產業,彌補產學落差,這是雙贏策略,因為對國立頂大來說,要強化國際學術影響力、提升世界排名,國際生人數也是指標之一,「可以透過學生畢業後在臺就業兩年的落地限制,深化與台積電等大型企業的合作計畫,與產業達到互利,協助企業如高通、聯發科一般,以高學術互動增加國際評估排名,而國立科技大學也必須以多元管道、跨域招收國際碩博士生,持續補強教師的研究量能,維持產學合作需求及國際學術力。」他強調。

專案辦公室協助對話、強化育才品質控管

提到專案辦公室在計畫中扮演的角色,覺文郁表示最初負責的是管考,協助海外基地主責學校以國家整體教育政策高度出發,帶動夥伴學校共同以聯盟合作提升國際學術力,以及後續各校專班辦學品質掌握;時至今日,專案辦公室也負責產學媒合及擔任溝通平臺,「為了讓供需端的對話有意義,講『對方聽得懂的話』,我們協助相關部會,將政治語言轉化成政策工具,與公會溝通,轉化產業需求,作為政策落地、執行方向。」而這也是為什麼海外基地會從越南、印尼與菲律賓三個新南向國家開始,「因為這是從產業長出來的需求。」

經歷學界與業界數場說明會之後,覺文郁不諱言,由於「新型專班」招生工作,只是國立大學或排名前段班的私立大學辦學工作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如何引導學校加入夥伴聯盟,仍然需要下一番工夫;產學合作的部分,雖然業界投入經費與資源的意願都相當高,教育部也放寬教師以此作為升等條件,然而大學老師是否願意就業界需求投入研究資源也是一大挑戰,「換句話說,整體計畫推動如果能夠依賴強而有力的行政資源,再加上學校、老師攜手合作,就比較容易推動。」

至於外界關心的辦學品質控管,覺文郁相當有信心,「計畫的機制當中,學校對接企業開班後,企業不只要出資,還要找業師投入教學,提供實習場域,所以他們會更在意學生素質及教學品質;學生成績必須保持一定水準,才能拿到國發會第二年的註冊費補助;畢業後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也會驅使整體計畫的品管制度走向更嚴格的正軌。」

若未來產業變化、造成鎖定的職缺人才需求減少,專案辦公室也預先做好準備,覺文郁說,「透過公會必須服務會員的義務,以公會為平臺,朝向企業聯合開班或更換合作企業、協助畢業生留用整合及重新媒合就業,還是能夠達到人才落地的目的。」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803333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