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臺北科技大學
臺北科技大學工程學院包括四個完全不同的技術專業科系,如何在不同專業領域,帶領師生提升英語能力,對工程學院來說,別具意義,也是一項大膽實驗。
北科大教務長楊士萱表示,工程學院對雙語化學習計畫的推動採雙軌並行。所謂「雙軌」,一是學生要有足夠的英文能力,因此以原有的英文課再加上增強課程。如大一增加學術英文(English for-Academic Purpose)口說與寫作課,幫助學生在大二後、上EMI(English-Medium-Instruction Courses)課程前,有足夠的英文基礎。
另一則是專業學科用EMI方式授課。「事實上,大一有部分像物理、微積分等基礎專業課,在重點培育學院的課程已用英文上課,」楊士萱說。學校期待院內各系學生具有以英語理解基礎專業知識的能力,進而在二、三年級能銜接到專業的EMI課程。最終目標是在高年級與研究所階段,有五○%以上學生能在EMI課程中靈活運用英文。
EMI+ESP 開啟創新教學模式
北科大在一○四學年度就開始在大二開設專業英文課程,六個學院合作完成「北科之英」專業英文教材,每學院依A2~B2程度分兩冊,共計十二冊。這套教材也成為一○九學年度開始推行的EMI+ESP(English-for Specific Purposes)共進教學試辦計畫的教材資源。
楊士萱表示,EMI對大部分專業系所老師來講,還是沒那麼熟悉。雖然有些老師在國外待過,但畢竟當時是學生或助教身分較多。EMI+ESP共進教學試辦計畫,是由系所專任教師與專業英文教師一對一組成團隊,透過互相觀課及討論切磋教學經驗,進行實驗教學,同時合作精修EMI教材及產出符合學生所需的ESP教材。讓專業系所老師更了解,如果要用英文授課,用什麼教學方式會更適當;同時,專業英文教師也能了解哪些專業英文內容會是該學院多數學生會接觸且亟需加強的能力。
「共進教學」鼓勵EMI老師採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加互動的創新教學模式,教材設計就以「北科之英」原有的教學資源為框架去延伸、準備。二○二一年暑假,北科大更與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工程教育系合作,辦理教師英語教學技巧海外工作坊,選送三位老師到美國參與培訓,並擔任學校的EMI種子教師。未來也將簽署相關國際教學及研究之合作,培訓師資。
雙語學習計畫推動包括凝聚全校共識、學生英語能力及教師EMI能量的提升。楊士萱強調,當中挑戰不少,例如相關補助、學生及老師的獎勵機制、助教聘任培訓、教學檢核評量、行政配合等等。「我們不是只喊個目標而已,必須就需要做的跟碰到的困難,一一調整、達成共識。」
楊士萱表示,計畫才開始試行,師生的反饋都還在溝通及觀察。他也強調,二○二一年稍微有些緩衝,如果一時適應不了,學生還是可以選中文課。但幾年之後,以重點培育學院來講,可能有些必修課就是全英文。
目前學校已預備提供多種英文諮詢服務的一對一課後輔導、線上自學平台與英文測驗。以自辦校內英文檢定考來說,學生不用花錢就可以報考類似多益、托福等的考試。另外,通過英檢高等級考試的學生有獎勵金,弱勢學生可申請報名費補助等等,「只要學生有學習意願,我們就盡量提供相關支持與資源,」楊士萱說。
楊士萱指出,北科大的目標,是要成為教育部的重點培育學校。將成立雙語化學習中心,由副校長擔任中心主任,他擔任執行長,整合英文系、語言中心與國際處等相關單位,傾學校力量全力推動。
學校推動雙語化學習獲企業界、特別是校友非常多的正面回饋。「我們有很多校友在業界擔任高階主管職,他們的確發現學生英文能力的重要,」面臨激烈競爭,培育全球化人才刻不容緩。楊士萱說,這也是北科大積極投入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