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業4.0及少子化浪潮來襲,全球產業提升莫不仰賴智慧機械的發展。為培育具備跨領域的智慧機械工程師,勤益科大在教育部產業學院計畫補助下,成立「智慧機械產業實務人才培育專班」,推動中部精密機械產業轉型成智慧機械,使製造業逐步達到符合工業4.0的智慧製造,為台灣創造新的利基。
緊鄰黃金縱谷60公里,將精密機械轉型為智慧機械
勤益科大因緊鄰臺灣精密機械產業聚落的「黃金縱谷60公里」,以往就是鄰近太平工業區、大里工業區、臺中工業區、潭子加工出口區、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及中部科學園區產學合作的重要策略夥伴。
在106年典範科大計畫所支持興建的工具機大樓落成後,類生產線相關工具機設備及工具機組裝線廠房,更讓同學除了課程學理學習外,也能累積更多實務操作的經驗。
「近幾年人工智慧在全世界掀起很大的浪潮,工具機產業也不例外,為了確保工具機的虛實整合系統能正確無誤運作,台灣需要逐步擺脫過去單一領域經驗與知識傳承的模式,訓練出具跨領域水準的工程師。」勤益科大機械系系主任陳聰嘉說道。
而智慧機械產業實務人才培育專班,即是結合類產線的場域教學,及機器人、物聯網(IoT)、大數據、虛實整合系統(CPS)、精實管理、3D列印,與感測器等關鍵技術課程,並導入業界實務資源,透過產學攜手,一同推動智慧機械轉型的平台。
感測器國產化,建構數據整合平台
「除了訓練業界所需人才,校方更重要的任務是推動感測器系統的國產化。」機械系陳聰嘉主任說明,以往工具機在溫度、震動、聲音及長度等量測,由於多採用國外感測器,在國外多會鎖住編碼下,不僅造成整合不易,也會讓重要數據外流,因此本專班第一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將感測器國產化,進而建構數據庫。
在此一目標下,也讓本專班吸引台中精機、大光長榮、玟揚、盈錫、振順、晟暘、益宗等企業加入,並達到留用率72%、考照率70%等耀眼成果。
計畫申請人林岳鋒助理教授分享,較一般更高的留用率,部分來自於校方提供了學程獎助學金,鼓勵學生畢業後在實習企業工作,實習企業亦提供了留任實習獎助學金;而七成的考照率,則是因CNC銑床證照、iPAS證照輔導課程和國際證照solidworks,都是工具機產業在機械加工與機械製圖的重要證照。
以實作和專題輸出,讓實務經驗更落地
「在報考iPAS證照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電腦輔助工程分析,除了學習有限元素法,進行靜態結構、動態結構、挫曲、拓樸等模擬和分析,期末時則自行選擇模型,並運用課堂所學進行分析,幫助我在參與工具機結構開發設計上學以致用,並累積在工具機設計專業實務分析的經驗。」今(110)年剛從專班畢業,已是大光長榮開發工具機結構設計工程師的張同學說道。
她坦言自己在進入專班前,原本對於職涯沒有明確想法,但在經過類產線實習,智能雙主軸磨床工具機開發等專題製作後,讓她更瞭解如何將智慧機械的專業知識落實在實務上,並在學校輔導下,到自己屬意的公司進行專題報告,順利拿到聘書。
從整合人工智慧、物聯網、虛實整合系統等關鍵技術,到結合類產線實作教學與專題製作,讓之前所學的知識透過「輸出」更加落地,再透過證照考試給予認證,讓此一專班培育出的實務人才,成為中部精密機械產業聚落最重要的一批種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