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義守大學-依「三重二不」原則,準備超吸睛備審資料
2021-6-01

第一批適用一○八課綱的高中生,即將在二○二二年、一一一 學年度進入大學,對於占個人申請入學成績達五○%以上的綜合學習表現,其中由學習歷程檔案產出的備審資料是一重點項目。對於備審資料,外界總是在猜測大學教授的評分「喜好」,許多學生、家長、師長根據自己的揣想擴充學生應試軍備,像是參加更多的營隊、競賽等,只是,這些真的是大學想要看到的備審資料嗎?

「參加營隊及競賽無可厚非,但若只提供在場證明或競賽成績,沒有太大意義。我們想看到的,是學生對於學習歷程的反思,只要好好用心投入校內課程及學習活動,也能有展現個人能力特質的成果作品,有沒有參加額外活動的影響不大,」義守大學大副教務長吳土城說明。他擔任教育部「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南區區域辦公室協同主持人,關於備審資料的準備方向,吳土城不僅一次強調「反思」二字。

重視學習動機、有潛力的學生

學到了什麼?有哪些部分想要再深究了解?如何改進?這些都是大學端用來判斷學生是否具有學習動機及潛力的依據。「除了成功經驗,備審資料中當然也能放入失敗的檢討心得,我們樂見勇敢嘗試卻失敗,勝過不敢嘗試,」吳土城說。

一○八新課綱想培育的,是能適應未來的人才,而自主學習是關鍵能力之一。新課綱透過減少考科知識傳授時數,讓學生有餘裕探索自己的心之所向,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透過備審資料,大學老師想找到擁有強烈學習動機的學生,「備審資料如果不是自己寫的,記錄的不是自己的心得,幾個問題問下來,我們就知道其中虛實了,」吳土城指出。
「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的重點之一,是大學校系必須訂出備審資料審查評量尺規,並優化面試作業,擬定評量標準,建立公平嚴謹的審查機制,如此能提高評分信效度,也降低外界疑慮。

為了訂出符合校系選才目標、回應新課綱精神,並強化審查公信力的審查評量尺規,一反過去大學端不了解高中教學現場的情況,現在大學頻繁與高中交流對話。「有些老師進到高中教學現場觀課後,了解許多高中已採取創新的教學方式,並回饋於評量尺規修訂,讓他們訂定的審查尺規內容更能反映高中的教學改變,」吳土城說。

戳破迷思的「三重不二」原則

針對備審資料的準備,吳土城指出大學端一致的審查原則,「三重不二」。「三重」分別是:重視學生基本素養所展現的核心能力、重視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活動、重視資料真實性及學生自主準備。「二不」則是:不是學系所列的所有項次都要具備、以及不是以量取勝。

關於重視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活動,吳土城強調,這也是大學端持續與高中端溝通的觀念:「只要好好參與校內課業、活動就夠了,不用焦慮於添加許多校外成果。」這個方向也才能促動高中落實新課綱,扎實地開設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及彈性學習等課程,讓學生的學習歷程能夠真實反映興趣所在。

不是以量取勝。以普通高型高中為例,考生於高三準備申請大學時,依據報名的大學校系要求,於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勾選「課程學習成果」至多3件和「多元表現」至多10件,再上傳讀書計畫、自傳等,一併作為備審資料提供給大學校系甄審。一字一字地好好寫下對於自我學習歷程的反思,才能受到更多青睞。

拋開迷思,「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正積極推動大學校系明確訂出備審資料及面試的評量標準。從此,打分數不會只來自教授的自由心證,學生也不用再費力猜測教授的喜好。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257071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