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素有「石斑魚王國」的美譽,去年出口產值達44億臺幣,是臺灣漁產經濟價值非常高的項目,主要產地聚集在南部縣市。一般而言,石斑魚的育苗存活率可達80~90%,但一旦育到病毒感染,存活率可能陡降到只剩20%,導致漁民血本無歸,更影響在地消費與出口產值。
去年由3校合併成立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以下簡稱為高科大)在地理位置上,恰好位於南臺灣養殖聚落的中心點,往南連接屏東,往北一路直達彌陀、永安、臺南、嘉義及雲林等漁產重鎮。學校延續合併3校之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原在養殖領域的優勢,以「藍海生物智慧繁養殖產業創生人才培育」計畫,持續協助南部養殖業者提升產值。
突破傳統做法,產值提升10%
計畫共同主持人,同時也是高科大水產養殖系系主任鄭安倉,經常在臺灣各地為養殖業者解決各種問題。他和研究團隊開發了益生菌與水底質改良劑,用於對抗石斑魚虹彩病毒(IV)與神經壞死病毒(NNV),大大提升育苗及成魚養殖成功率,使產量提升了10%。
鄭安倉說:「我們也同時應用在蝦類、文蛤、烏魚及午仔魚上,突破傳統以抗生素養殖的觀念,讓臺灣的石斑魚養殖技術,更能勝出中國。」這項技術也有利於海洋生態的永續性。
除了對抗魚類病毒外,水下照明也是計畫重點。
以海生館的企鵝展示缸為例,需要模擬南極日出、日落的環境,以利企鵝能夠在館內適應生活,但是現有設備採用的是鎢絲燈,除了耗電功率大、電費高之外,也已經有多盞燈具損壞,因此藉由產學合作,委託設計新型LED燈取代鎢絲燈,一舉解決所有問題,為海生館省下不少電費支出。
海生館另一個「鎮店之寶」巨藻缸,每每吸引顧客目光,其背後所需要的照明技術,高科大也參與其中。要維繫巨藻存活,需以精密的照明技術模擬自然陽光、營造水下情境,讓光線能照射到巨藻的根部,避免腐爛。此外,透過不同燈光波長,吸引魚種聚集創造體驗效果,這些都有技術支撐。
在此計畫下,高科大也協助海生館成功培育黃金鰺魚苗;運用益生菌改善大尾虎鮫的生活環境,並孵育下一代,在養殖之外還要能夠繁殖,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跨域整合,為漁業培養博士
未來,高科大希望結合海生館BOT委託經營、以行銷見長的海景世界企業公司,販賣繁養殖技術或繁殖的觀賞魚類,增加多元通路,響應政府的新農業政策。
這項計畫為期3年,在人才培育上,由於智慧繁殖牽涉越來越多科技整合,因此培育初期,是依據廠商的經驗,進行養殖場域的設置,並以機械與電機類別博士人才為主,水產養殖類別為輔;後兩年則是相反。
高科大結合了水產養殖、機械、海洋生技、電子、電機、資工、資管、觀光、人資、應外、文發等11個系所的師資與學子,陳柏年是參與此計畫的8位博士生之一,他的研究領域是水產養殖,也是這項計畫培育的人才對象。
在海生館的實習場域中,啟發他和同學思索:「產業需要我們去學習什麼?我們可以在產業學習什麼?」陳柏年說。計畫的運作方式,是讓8位參與的博士生共同討論最適合產業的解決之道,相信未來的結果會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