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人才與技術流動-培育博士 解決產業問題
2019-9-05

國家為了提升產業競爭力,必須培育博士級高階人才,作為創新技術研發能量,並引導博士人才進入產業,以扶植產業發展。如何讓博士人才願意投入產業,打開博士人才的就業出路,滾動臺灣人才活水,遂成為現階段臺灣培育博士人才需有的新思維。

大學與產業共同培育博士人才

為了促進大學研發能量,並連結產業需求,教育部首度推動大學產業創新研發計畫(簡稱產研計畫),由博士級高階人才針對產業所需,研發可用的新技術,並透過人才與技術的移動,鼓勵師生成立新創公司投入產業。

「有博士生原本猶豫要不要繼續唸博士,有了這個計畫後決定走進來,相信有助於未來職涯,」教育部計畫辦公室主持人黃經堯說。

對研究生也是大利多。他們也發現,在教育部的產研計畫支持下,念博士學位接觸企業更有機會、且更彈性,未來取得學位後,還可以加入公司或將研究成果產品化,由自己成立新創公司。

在政策性引導上,目前產研計畫實施2年後已經有89個實驗室獲得補助,與產業共同進行博士級研發人才培育及創新技術研發,未來這些博士人才將會帶著技術投入產業,逐一將其創新應用推到商業市場。

例如,為了避免垃圾掩埋問題而採用焚化方式處理垃圾,但垃圾焚化後的飛灰仍會帶來其他衍生問題,淡江大學利用垃圾焚化後的飛灰,製成陶瓷濾膜處理廢水,這是典型的廢棄物再利用,有效解決產業汙染問題,參與研發的博士生也為自己找到了未來的就業機會。

協助高端人才進入產業

過去,博士生與指導教授著重於學術研究爭取論文發表與點數,產業界也不認為實務問題需要到博士層級才能解決、未能有效利用大學培育之高端博士人才,因此許多博士生畢業後也只想申請學校教職,使得博士培育與產業需求並不一致。

如果讓博士、教授級的研究人才,能夠帶著自己研發的技術成立新創公司、參與公司營運,更能使這些高階博士級人才積極應用創新技術,帶動產業發展,未來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為了減輕阻力,政府針對人才、技術、資金、土地等面向,著手鬆綁法令,包括鬆綁公立學校教師與研究人員可以至產學合作的營利事業或新創公司兼職、放寬技術發明人個人持股比例限制、放寬公立學校自行處分股票限制,有助於學校與新創事業合作,降低門檻。另也允許私立大學可以投資與教學、實習、實驗、研究、推廣相關事業。

產研計畫的執行策略就是鼓勵學校師生組成研發服務團隊,與產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發展成為產學合作新體制,並鎖定行政院「5+2」重點發展產業領域,如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療、新農業、循環經濟、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創新、晶片設計與半導體產業等創新應用領域,由大學教授與博士生組成研發團隊進行產業創新應用研發,解決企業實務問題,「過去總是企業出題、學界解題,但高教應該可以做到引領的動作。」計畫辦公室主持人黃經堯說。

產學人才技術流動

在3年內達到務實產業效益,就可以進一步創業或進入企業成立部門,等於是以大學最擅長的技術研發,解決企業的問題。

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倪周華表示,過去產學合作強調產、學合作,類似交易,「希望未來帶動創業,這也是國際趨勢,讓人才、技術流動二件事結合,」倪周華說。

法規鬆綁下,倪周華認為,門都打開了,只缺臨門一腳,產研計畫要當催化劑,目的只有一個,讓學校研究更靠近產業貢獻。黃經堯也說,過去的產學合作模式,安排學生到企業上班,積極度相對不足。但在產研計畫的政策引導下,從教授到博士生都開始思考:「技術如何轉變成更有商業價值?」

他舉例,目前進行中的研究具有技術性,例如國立成功大學進行次世代有機發光二極體的核心製程技術、南臺科技大學研發人工智慧在車載資訊的應用、臺北醫學大學進行小分子新藥研發等,運用臺灣基礎研發實力,解決產業問題,發展商業應用。

此外,新農業的養蜜蜂、養魚也有規模化研究,包括國立宜蘭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分別以蜜蜂產業創新與研發、藍海生物智慧繁養殖為代表,經由產研計畫補助更積極培育博士生,提供傳統農業升級所需人才。

未來計畫方向,倪周華說,去年首次啟動計畫,確實將有相關修正,但大原則不會變,支持產業研發人才流動,但會更精進。目前著重研發經費使用,更關鍵的是人才培育,希望在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成效,不只參與、更要培育,由老師帶著博士生,從課程到研究到畢業,都要與產業共同進行,才是如虎添翼。

成立IMPACT 活化智慧結晶

多年來,學界累積的專利數、以及各項先進技術成果,不計其數。這些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 IP)都是寶貴礦藏,是國家每年投入巨額科研經費支持的成果,如果只鎖在象牙塔、論文系統中殊為可惜。

為了讓學界專利與技術落實產業運用,教育部在今年成立「臺灣智財加值營運管理中心(簡稱IMPACT)」,希望透過智財資源整合,協助大學活化運用智慧結晶,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臺灣整體競爭力。

IMPACT以智財資源整合平臺為定位,從學界需求角度出發,致力於鏈結產、官、學、研、創投與智財服務業等跨界資源,形成一條以「技術智財化、智財商業化、人才產業化」為主軸的智財服務鏈,協助學校在智財創造、管理、推廣、加值、運用等各重點環節,對焦產業需求,導入關鍵資源,加速實現智財價值。過程當中,IMPACT除了扮演資源整合角色,亦扮演著大學與企業之間的橋樑,積極促成產學互動,攜手展現臺灣智財軟硬實力。

從上游產研計畫的創新研發到下游IMPACT的加速應用,希冀在兩大政策的後援下,未來臺灣各大學有更多新創企業誕生,也讓博士人才為臺灣經濟注入更多活力。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250314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