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業決策到日常生活,時常需要運用到經濟學原理,但有多少學過經濟學的學生,能把這些原理運用到往後的工作中?
「經濟學常被戲稱為『經常忘記』,就因為在單向講授模式下,許多經濟學原理淪為抽象,學生多半只能以死背的方式學習,自然更難應用在實際問題的處理上。」中央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鄭保志說。
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鄭保志從十年前開始在課堂中融入遊戲式教案。「透過遊戲教學,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思考如何在規則下創造最大勝率,也可藉由對其他遊戲玩家的策略與整體結果的觀察,找到理論中不同面向的應用。」
玩遊戲,搞懂「沉沒成本」
鄭保志以經濟學的「沉沒成本」為例,在說明該成本指的是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時,學生雖能理解「覆水難收」的字面意義,卻不容易看出現實事例中本質上屬於「沉沒」的部分。
「不過,當我們將遊戲融入課程中,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鄭保志說明,上課時他會拿出一枚50元銅板作為拍賣物,讓學生競價,遊戲規則就是無論得標與否,所有喊過價的參與者均須支付自己最後喊出的最高標金。
依據以往上課經驗,競價遊戲中只要有幾位熱情的參與者存在,通常標金會喊超過50元,甚至無法停止地飆上100元。在喊價超過50元的當下,大多數同學會被引發出強烈的好奇心,想要弄懂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遊戲結束後,我會立即跟同學說明,所有標金一旦喊出,就成了所謂的『沉沒成本』。」亦即投入的標金只要超過50元便無法回收,其它例子如參與選舉,一但落選,他所投入的所有時間、資源、金錢全都成為沉沒成本;或者向客戶提案,如果不獲客戶青睞,就跟落選一樣會有相對應的沉沒成本。因此,沉沒成本的多寡,便可作為一個人決策的參考依據。
在教學上,與其讓學生從字義去了解「沉沒成本: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不如用生活中的遊戲或經驗值,可以更快幫助學生了解數字背後的應用意義。
用競賽,讓理論被應用出來
不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卻是鄭保志經過十年的摸索與調整,並持續與外界交流,才得出的模式。
鄭保志坦承,一開始在課堂中融入遊戲,很可能只是前十分鐘同學反應較熱絡,進到理論教學時,又同樣回到單向講授。「但光看到同學在前十分鐘的笑容與興趣盎然的樣子,就知道這是對的方向。」
就在這樣的鼓舞下,鄭保志開始試著將更多理論做出遊戲教案,並設計好的討論題綱來取代單向講授。2012年起,鄭保志更全面以專題研究取代考試,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與競賽的方式,讓課堂中的理論透過實踐應用更內化。
除了大學課堂外,鄭保志也從2012年開始積極與各大專院校進行交流,去(2017)年開始更透過寒暑期營隊的形式,往下延伸至高中教師與學生。
「但不可諱言的,仍有許多老師會擔心遊戲式教學,在教學上真正的成效。」鄭保志說,所幸申請到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得以建立一套評量方法,運用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設計,將學生在基本概念、應用能力、學習動機、是否會產生長期記憶等各方面成效加以驗證。
鄭保志自我期許,透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除了可以一解其他老師對於遊戲式教學的疑慮,更重要的是得以用更科學的方法來優化這套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