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幾十年前就已投入長期照護人才培養工作,除了護理系有相關學習之外,也在1999年成立長期照護研究所,2016年成立高齡健康照護系,成果備受肯定。
臺灣第一所
在醫療科技進步神速下,近幾年國人平均餘命一路從70歲80歲、甚至朝90歲邁進,如今各國醫學專家預估,人類餘命超過百歲的機率越來越高。在這個潮流下,老人照顧的專業不再只是針對失能者,如何協助老人健康生活也同等重要,高齡照護的思維也從治療提前到預防。
北護長期照護研究所是國內第一個以長期照護為核心發展特色的研究所,目標是培育出具有照護實務技術,又懂得長期照護制度規劃與資源檢核的高階人才。後來,鑑於社會需求增加,該所也在2014年設立學士後的二年制日間部長期照護系,最後因資源不足,僅招收2屆學生,2017年將不再招生。
學生來源背景多元
拜訪北護長期照護研究所時,會發現這裡的學生面孔很不一樣,背景來源包括臨床醫師、護理人員、營養師、社工,及相關科系之大應屆畢業生,年齡層更是橫跨二個世代,從22到50多歲皆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齊聚一堂,激盪出許多有趣的學習火花。北護長期照護系系主任張宏哲指出,該系所特別強調教學採用問題導向思維,訓練學生從實務中不斷挖掘問題,並設法解決。
由於日本早在1970年即進入高齡化社會,實務經驗完整,成為臺灣取經的對象。北護長期照護系除了與國內醫療院所、法人機構簽訂實習合作,也跟日本太陽照服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學生只要克服語言障礙,就有機會到日本實習3個月。
「做中學、學中做」是北護長期照護系培育人才的理念,張宏哲認為大學必須擔起為學生與產業搭橋的責任,「不要讓學生覺得學了再多知識,也不知道可以做哪些工作?」因此,大學不僅要為學生尋找就職機會,也要協助產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人才、學校與產業才能共生共存。
新科系幫助高齡樂活
走進北護高齡健康照護及物聯網示範教室,學生們就如同提前進入高齡生活,可親身體驗到在床上沐浴是什麼感覺?當手不聽大腦使喚,不停抖動時,該如何順利用餐?甚至包著尿布如廁的感受是如何?體驗高齡長者的真實人生之外,在這個教室裡,學生還可以透過實務操作,懂得照顧高齡者的工具與技術。
這是北護高齡健康照護系因應典範科技大學計畫所建置的示範教室,設置一系列關於長期照護的儀器設備,包括長者只要一起身下床,腳踏在裝有感應器的地墊上,系統就會立刻傳送訊息到家屬手機App,讓家屬隨時掌握長者的生活作息與狀況。有趣的是,這個教室外還設計一座花圃,北護高齡健康照護系系主任吳淑芳指出,長期照護不只有生理,必須從身心靈三方面著手。
做足準備才出發,吳淑芳還特別發展出5手指課程架構理念,以1個手掌加上5個手指頭的圖像,說明該系5大教學主軸,包括營養及養生、失智照顧、安寧及癌症照護、照顧服務及科技輔具等,這也正是一位優秀的長期照護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見圖1)為了落實教學理念,北護高齡健康照護系雖然主要招收護理相關背景學生,但也規劃將增加學生多元性。吳淑芳在推薦甄試面試過程,都會非常詳細跟學生說明科系概念,及學生將面臨的就業環境,「先讓學生清楚理解未來發展,學習才會更有效果,」她指出。相較於成立18年的長期照護系,北護高齡健康照護系才招收第一屆學生,雖然起步晚,但該系夾帶北護長期累積的護理專業厚實根基,加上競爭型計畫給予資金挹注,建構完整的操作設備,讓該系初登場,
即備受關注。
Case1-護理背景學生的新藍海
刁嬋,北護長期照護二技部學生,畢業於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在取得護理師執照後,刁嬋並沒有立刻投入醫療現場工作,反而選擇先到北護長期照護系再進修,目前她正在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實習,預計今年畢業後,將先進入醫院工作累積專業經驗,再轉戰長期照護產業。
談起再進修念頭,刁嬋指出,主因是有家人從事相關行業工作,讓她實際感受到未來的需求性。同時,她也希望在護理專業上,再另外增加一個專業能力,職涯路徑也可以多一個方向。
進入長照學習,並參與實習後,刁嬋發現臺灣社會環境對於長期照護人員的尊重依然不足,扭轉社會觀念是重要課題。而且她實際隨同社工訪視社區長者後,也驚覺社會的多元面向,社會角落有許多雙手正等待救協,讓她更肯定這份專業的意義與價值,未來她將持續投入更多學習,幫助更多人。
Case2-跨領域專業,滿足長者多元需求
李岳庭,北護高齡健康照護系一年級學生,畢業於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園藝科,熱愛植物,也熱愛服務群眾,帶著甜美的笑容、溫暖的心、細膩的觀察力,投入長期照護的專業學習。
其實,園藝治療也是長期照護的一環,李岳庭特有的背景成為她錄取北護高齡健康照護系的關鍵。她笑說,照護花草與長者的道理一樣,需要有熱情、愛心、耐心與毅力,她期望未來能將過去所學融入新領域,創造加值專業。雖然才剛進入學習,但李岳庭從示範教室的實務操作上,已經明顯感受到現代長期照護環境跟從前大有不同,更科技化,也更人性化。她也期望未來能有更多新血跟她一樣投入學習,一起為長者創造更優質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