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意 〉轉型案例:亞洲大學-善用在地優勢,機會源源不絕
2016-9-08

當少子女化、年輕人低薪,成為全球普遍現象,身為人才培育最後一哩路的高等教育,既要面臨生源減少的危機,另一方面,又需投入更多資源輔導學生就業,甚至創業,常有捉襟見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
為推動高教轉型,教育部援引英、美、日與芬蘭等國經驗,擬定「高教創新轉型計畫」,輔導大學突破過去傳統的經營方式,引進不同的力量與資源。其中,最令人注目的,莫過於「衍生企業」。
只是,過去嚴禁校辦企業,如今又鼓勵學校成立衍生企業,兩者間的差異究竟在哪?

產地優勢,研發菇類生技

「衍生企業的目的,是為了讓師生的研究成果得以商品化,除了鼓勵創業外,更是為了協助產業創新。」亞洲大學(以下簡稱「亞大」)校長蔡進發說明,為此,教育部也明訂外部資金不得超過50%,以確保經營權不至於旁落,成為營利導向的一般企業。
此外,教育部更在草案階段,即嚴謹規定衍生企業不得以大專院校名義經營,財物應與學校明確劃分,並應組成審議小組,嚴格查核在資金運用、成效和對教學研究發展的貢獻。
在創新轉型試辦年,亞洲大學的「新興菇類生技衍生公司」即成為首件通過的計畫,除了因為所在地霧峰佔全臺菇類產量4成,地利之便讓亞大在菇類研究的成果豐碩,也因亞大過去就善於將研究能量,導入產業界。
「衍生公司的前身是成立6年的『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由過去擔任農業試驗所所長的林俊義教授主導,光是銀耳的研究論文就有50幾篇,共8項專利,都獲得國科會計畫與許多國際期刊的肯定,所以衍生公司成立後,已吸引許多企業參與投資。」蔡進發說道。
林俊義被譽為臺灣「種苗之父」,曾成功研發單位產量居全球之冠的超級蓬萊米「亞洲168號」,為了研發難以適應臺灣氣候,每年都要向中國大陸進口200噸的銀耳,自行開發出一套銀耳環控瓶栽自動化生產技術,透過這項技術,不僅可節省1/20人力,在植物工廠的環控下,種植過程既不會招蟲也不會染病,自然不需噴灑農藥,完全解決進口銀耳的食安問題。
除了銀耳,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更著力研發具抗癌效果的舞菇及巴西蘑菇,但目的卻不是為了和產業界爭搶臺灣每年120億元的菇類市場大餅。
亞大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能獲得科技部102年度「產業技術聯盟合作計畫」,就因其透過核心技術,和相關的中下游業界建構技術聯盟,用以協助產業界提升競爭能力、增加產品價值。
其過去成績,都符合「創新轉型計畫」期望將學校的研究能量,透過衍生企業轉化為產業創新能量的目的。

創造學生就業機會

但身為人才培育的搖籃,亞大更重要的任務,自然是為學生就業造一條康莊大道。
由於擁有研發與自動化生產技術的優勢,以往透過亞大產經處的整合,已吸引泰山企業、蕈優生技、偉裕生技、全球華人生技、約克貝爾生技、萬生生技等20多家菇類栽培、食品加工廠商,開發出從「研發、論文、專利、技轉、產學」的一條龍模式,並直接銜接就業。
在衍生企業成立後,從菇類延伸的保健食品、化妝品、養生膠囊、面膜、罐頭等副產品,更具有龐大商機。雖然預估3年內需投資3億,初期由學校出資2成,但預估到了第4年即可開始回本。
亞大「新興菇類生技衍生公司」初期除了由林俊義教授,和同為醫學與健康學院的范宗宸教授主導,更同時有11位畢業生參與,符合衍生企業協助師生創業的精神。未來,更將全數雇用亞大畢業生。
「學生的就業問題,本來就是學校的責任,除了與91家知名品牌企業簽約合作培訓,三年多來創造了上千個就業機會,更透過創業學程、發明中心、5千萬創客創業基金等計畫,協助學生創業。」蔡進發分享。
事實上,包含連獲教育部U-START創業獎助,和國家發展基金「創業天使」獎助的「小寶文創」,以及曾在群眾募資平臺寫下單月集資金額300萬的「Patya打鐵仔─好朋友設計家俱」,都是透過創業基金贏得第一桶金。
而不限學年皆可選修的創業學程,就是為了及早注入創業的因子,讓學校辛苦培育的創新種子,有機會透過創業的形式,回饋給當地。

在地連結、在地關懷

所以,衍生企業絕不是創新轉型必然的終點,更不會是起點。
撇除資金需求龐大的生技產業,綜看亞洲大學的創新之路,除了緊密與在地連結,濃濃的人文關懷色彩,更貫穿所有學院。
擁有安藤忠雄操刀的現代美術館、每年邀請世界級大師進駐的國際設計工坊,優異的軟硬體環境,讓亞大設計學院的學生成為國際設計競賽的常客,今年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生劉經緯以「捕獲野生烏魚」,一口氣拿下德國紅點、紐約CQ41winner等9個國際獎項,更讓人見識到亞大設計學院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人文關懷,才是最重要的起點。」校長蔡進發進一步說明,2013年獲得紅點最佳獎的「集集千蕉版圖」,初衷就是為了替集集的蕉農提高附加價值,目前設計學院也極力在推廣關懷設計與社會設計。
而結合外語系、幼教系與社會工作學系的人文社會學院,也是從在地的需求出發,並透過跨系課程增加學生的國際移動力。
或許是偏鄉的孩子比較肯吃苦,讓亞大社工系畢業生投入社會工作的比例,遠高於平均值。
至於籌備三年多,今年8月1日正式營運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更是為了平衡偏鄉醫療資源而建立。
亞大附屬醫院敦聘了臺大、榮總、長庚、中醫大附醫等醫學中心多位主任級醫師開特別門診,除了照護臺中及南投、彰化鄰近百萬民眾的健康,也為了讓急症患者可以就近獲得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
成立醫院的另一個重要目的,自然也是為了學生。「附屬醫院可以為護理系、聽語系、視光系、職能治療系、心理系、健管系的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習場域,並銜接就業,讓同學在學時能專心吸取所需的知識,不需擔心就業問題。」蔡進發說道。

參與社會與國際

參與社會與國際
「要創新,就必須拆牆破框,讓各學院維持開放的心態。」蔡進發舉例,今年獲得科技部「私校研發能量計畫」的兩項計畫——「以生醫大數據分析為基礎的精準癌症醫療研究」和「針對弱勢族3D列印復健醫療器材之社群平臺研發整合計畫」,就是因為成功整合醫學與健康學院和資訊電機學院。
而管理學院更鎖定目前最夯的「區塊鏈」(Blockchain),善用臺灣在資通訊產業的優勢,致力於區塊鏈研發和金融科技應用,除了催生屬於臺灣的共享經濟,新型態的區塊鏈技術,同樣也是協助金融體系創新轉型,不為國外金融科技箝制的利器。
能立足偏鄉,成為產業翻轉既有結構的力量,是因亞大也重視師生的「國際移動力」。
「創新要有至高點,就必須有豐富的國際視野。所以亞大除了交換生、留遊學、論文發表、國際競賽外,也積極透過企業實習、國際志工等方式,盡可能把師生推到國際舞臺上。」蔡進發補充,光去年暑假,獎助214位同學到美、英、西班牙等海外大學、企業等地。
正如「高教創新轉型計畫」所強調,從學校本身的優勢、在地連結,透過產學合作與國際交流,並催生衍生企業,成為知識經濟重要的創新引擎,重塑學校典範。那麼,即使身在偏鄉,一樣能累積改變世界的力量。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773498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