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意 〉清華大學-推動校園國際化,敲開全球化大門
2016-6-20

當多數學校普遍面臨人才外流窘況,清華大學近年卻能結合彈性薪資方案,大量延攬國際人才。光以102、103兩個學年度的延攬部分,國際人才比例就分別高達52.6%與55.1%,全校外籍師資比例將近10%。究竟,清華大學是怎麼辦到的?!

透過國際合作,延伸攬才觸角

清華大學在國際合作方面向來積極,依據InCites的統計,我們在2010到2015年間,總共和69個國家、1006個學校或研究機構有合作關係,並共同發表了10,793篇論文。」清華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潘犀靈分享道。
潘犀靈坦承,人才流動情況難免,清華大學在過去一年來,就有2位教師轉至美國任職,3位轉到臺灣其他公立大學,但與此同時,也延攬了21位新進老師,其中包含來自英國Durham大學、華盛頓大學、新加坡大學與香港大學等,共計15位來自海外的外籍教授。
「無論是離開,或選擇來到清大,學校所提供的研究環境固然重要,但多數情況下,家庭等個人因素的比重反而更高。」潘犀靈以近兩年因單層石墨烯電子自旋流研究,獲國際頂尖物理期刊肯定的西班牙籍米格爾(Miguel Cazalilla)教授為例,由於夫人為日裔,在比較新加坡與日本的研究環境後,米格爾教授最後決定來到臺灣。
「多數外籍教授,都是因為曾與清華大學有過合作,或因研究計畫曾經來臺,喜歡臺灣的環境。」潘犀靈指出,臺灣人的友善,和便利的生活環境,對外籍教授來說是頗具吸引力的。
潘犀靈認為,無法大量延攬外籍師資來臺,有時是卡在許多文件沒有做到全英語化,或是擔心教授以英語授課影響學生吸收等問題。
可見,要延攬外籍師資、敲開全球化大門,本身的語言力、國際化程度,往往才是關鍵。

彈薪獎勵築底,培養研究新血

「其實,所謂的國際人才,絕不只是講外籍師資,只要在國際上具備能見度、能在國際上活動,甚至吸引國際資源與之合作的,都屬於國際人才。」潘犀靈強調。
因此,除了透過師生出國補助計畫,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國際會議、發表論文,當研發成果取得專利後,更以校方補助80%的比例,為其申請國際專利,而研發成果在扣除相關費用後,分配給教授的比例更高達50%,以鼓勵研究有成的教授。
潘犀靈認為,以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人才流動,其實是件好事。「在國外,當教授選擇離開時,是可以將所有研究成果,甚至整個實驗室帶走的,國內則相對沒有這種風氣。」
而在清華大學,不僅參考國外作法,尊重教授研究成果,可讓其移植到其他學校,對於新聘的教授,也會結合教育部補助及學校捐款等,提供啟動經費。「啟動經費包含研究所需空間、設備和研究員的人事成本等。」潘犀靈說道。
此外,為了讓有限資源能獎勵到更多年輕有潛力的學者,清華大學在彈性薪資經費的運用上,除了原來具競爭性與篩選性的審核制度,更保留至少5%名額給全校表現優異的助理教授。
「在國內第一次以助理教授身份聘任的,只要在過去幾年研究績效上有良好表現,在各學院推薦,經校方審議核定後,也會給予三年的激勵性薪資獎勵。」潘犀靈說,目前已經有78位新聘助理教授得到此項獎勵。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772236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