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臺北科技大學-臺日韓混編,會解題也要會吵架
2020-9-08

圖片提供:臺北科技大學

為了推展國際化教育,臺北科技大學以PBL (Problem / Project based Learning) 教學模式與外國大學及企業合作,讓學生與國外團隊一起解決問題及執行專案,進一步拓展國際視野。

PBL是一種問題和專案導向的學習方式,學生利用自己所學或尚未學到的知識,來解決一個真實世界的問題。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習者得透過自主探索、主動學習,以及和不同背景的團隊成員合作來解題。在北科大,學校又為PBL添加了「國際」因子,破解任務的難度更高,但收穫卻也更多。

臺、日、韓學生一起解題

日本大阪工業大學是北科大的姊妹校,兩校希望將過去共同舉辦的暑期PBL競賽活動擴大,在兩所學校之外再加入企業方、韓國的國民大學團隊,共同舉辦「國際跨校產研PBL工作營」,進行為期2個月(暑假)、橫跨3國的「跨國、跨領域及跨企業」學習。

「企業願意加入,多是希望藉由年輕學生的想像力和思考方式,拓展未來的創新可能性。」臺北科技大學國際長莊賀喬說。例如,日本Daiwa House公司提出「未來房屋概念設計」任務;日本Yanmar公司給團隊的任務,則是設計出適合未來農夫工作和生活樣貌的「多功能農務車」。

接獲企業任務後,三校分別挑選適合此次任務的學生。北科大邀集創新設計所及機電整合所共10位師生代表組成團隊。三校師生齊集日本進行分組,採取臺、日、韓成員混編的方式,確保學生能學習到如何與國際成員相處。

莊賀喬說:「我們公開海選,不過僅限於研究所學生,因為團隊成員必須具備解決產業問題及設計產品的能力。」學生必須通過英文面試、資格審查後才能進入團隊。競爭非常激烈,約40名學生爭取6個名額。

針對多功能農務車的設計,團隊先在京都農村進行田野調查,訪談當地農夫的生活作息、現有農務機的操作方式和遇到的問題,然後「對症下藥」設計出符合需求的產品。「多功能農務車」的設計概念,就是為了解決農務車種類過多及操作介面不夠友善的問題。在日本完成設計後,三校團隊一起至韓國製作樣品並測試功能,最後返回臺灣進行組裝。

跨國吵架也是一種學習

在這個歷程中,學生一方面學到如何運用自己的專業來解決問題,另一面則是體會了異國合作的大不易。例如,曾經發生同組的韓國和臺灣學生因理念不同而衝突大吵,三校老師並未介入調停。「老師們認為透過爭吵達到共識,這也是一種學習,未來在真正職場中也會遇到同樣狀況,提前體會是好事。」莊賀喬說。

北科大於107年度起辦理各項國際PBL教學與研發活動,除了「國際跨校產研PBL」這種模式外,其他還包括「國際跨校」、「國內產學」、「國際產學」及「產業課程」等,專題涵蓋生技醫療、智慧機械、半導體、數位創新等。

累積至今,北科大已有850名學生參與這些PBL活動,其中進行跨國產業合作專題的學生,更能提前接受國際團隊合作及跨國企業文化的洗禮,為自己的未來儲備了國際移動力。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778273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